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師太菜導致文化轉型失敗


  對於這個話題,郭康其實也沒什麼辦法。

  或者說,到了這個地步,理論本身已經不單單是語言學理論上的爭議,而是已經和其他方面的問題掛鉤了——比如對文明的理解,還有紫帳汗國的文化政策,以及修會一直以來的思路。

  郭康對此,也一直不太想管。這種事,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他自己都經常不知道,未來的經驗是否是正確的。

  而且,這東西有個“自我證明”的問題:比如,要是剛建帳的時候,宣佈各地的語言都是羅馬方言,大家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不同之處,駁倒這個理論。

  但是,紫帳汗國幾十年來,一直按照當年這個理論,進行啟蒙教育,結果現在看,至少在廣義上的羅馬尼亞地區,各種語言確實都可以算是方言了。

  因為語言的變化是很快的。如果人為確定了一種語言,再去找區別,乃至故意製造區別,那就很容易分開;相反,一些相鄰的地區,雖然說的話有些差別,但並沒有到完全聽不懂的地步。稍微規範一下,讓大家改幾個常用詞和發音,就能大幅縮小差距了。

  所以,這種事情,郭康覺得就是個政治問題。尤其是漢語在紫帳汗國的地位,到底是不是類似西邊的拉丁文那種“公文語言”,也就是個定義問題。

  而且,紫帳汗國目前這種,都已經算是比較“嚴肅”的討論了。要知道,有些情況下,事情的發展甚至能歸結於更加無厘頭的因素。

  在郭康那個時代,漢語就經歷過“文白分離”。但這個過程並不像字面上這麼簡單,而是充滿了各種有意無意地曲解,想當然的腦補,和生拉硬扯的暴力論證。

  最早正式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民國年間著名的大師級人物——胡適。他的理論來源很簡單直白:歐洲人用各地的口語書寫,取代了拉丁語這種死語言,所以中國也應該用口語化的“活文字”,也就是白話文,取代已經是“死語言”的文言文。

  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這套理論裡,文言和拉丁語是對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