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超,元朝水平

  “棉花我們也有。”經常巡查的利奧神父,想了想,說道:“歐洲這邊,種棉花的確實不多,但恰好,僅有的大面積種棉區就在希臘。所以二位不熟悉也正常。”

  “小亞那邊也有種植。”郭康說:“另外,埃及和敘利亞,也是重要的產地。我們從那邊運過來,也不算麻煩。”

  “嗯。”王大喇嘛點點頭,用筆記了下:“這個就可以算解決了……那機器的成本呢?”

  “不會太高的,單人使用的,完全可以控制在普通家庭能夠買得起的水平。”郭康說:“至於大型的,要看地址了。”

  “你都能設計出來吧?”王大喇嘛問。

  “這不用我設計,現在明朝和爪哇就有。”郭康告訴他:“當然,如果從那裡得不到,我自己試一下也行。這應該沒什麼太難的地方。”

  雖然後世有人十分推崇紡紗機,把它作為工業革命的開始,但這東西和工業化到底有沒有必然聯繫,誰也不知道。

  著名的“珍妮機”誕生於清朝中期,但它只有8個紗錠,而這種機器甚至不需要郭康刻意重新設計。實際上,如果懂行的同時代清朝人看到這東西,只會感慨“我超,元!”——因為這就是個元朝水平的機器。

  在幾百年前的元朝,就有一次32個紗錠的水力紡紗機了。制約紗錠數目的其實也不是機器設計和製造水平,單純就是水力設施常年受到取水、灌溉等因素限制,導致做不大而已。

  至於織布機,技術含量就高一些。郭康打算詢問下,能不能直接找到明朝的機器然後照著改。這種棉布織機相對還好,不像絲綢提花之類的技術那樣是暴利,所以買來應該不算難。

  “棉布還有個好處,就是織造的工藝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算太低。”郭康繼續說道:“它不像絲綢那樣,對於專業性有特別高的要求,導致大家不好學;但也確實有技術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利潤,可以實現較好的收入。總之,是個恰到好處的行業。”

  “如果發展完善,原料供應和銷售都能暢通,人員也訓練合格,理論上,是可以接近成年男性收入水平的。所以,如果要進行生產,自給自足的話,紡織就是個好選擇了——種植業太依賴體力,婦人從事耕種效率並不高。而紡織正好也是個大宗項目,適合組織大量人員,集中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