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五百一十九章:遼東

  如果沒有陳登、臧霸的血戰證明了徐州軍的榮譽,可能這一次曹操緩和過來後就會將目光對準徐州。

  但現在徐州有了陳登和臧霸,這一切就又未知了。

  那這一次陳登和臧霸是輸家嗎?

  怕也不是,儘管這一戰,陳登的江淮兵好像損失並不小,但他卻收穫了和泰山軍作戰的第一手經驗。

  有了鮮活的教訓後,這一次陳登對自己以及對泰山軍的戰力就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能針對性的改進。

  而且陳登收穫的並不僅是如此,他更收穫了名。

  徐州作為東方大州,州內俊彥何止車載斗量?更不用說現在的揚州也無雄主,那些有志於四方者,皆從這一戰看出了陳登為嶄新勢力的可能。

  相比於一眾徐州將的逡巡保守,陳登的銳意進取,就如朝日東昇一樣吸引著州內的進取派,相信隨著陳登回到徐州,他的實力必然會再上一層樓。

  而和陳登不同,臧霸可能獲得的並不多。

  他既不是第一個北上的,所以名和他無關。他也不如後面坐戰的友軍一樣,那些人此戰一點損失也沒。

  所以臧霸好像特別尷尬,就是該付出的都付出了,但好像一件收穫都沒有。

  但實則並不然,至少有一點臧霸是獲得的。

  那就是經此一戰後,他麾下的琅琊眾多少都從泰山軍的陰影中走出來了。只是這一點,臧霸就認為值得。

  所以這一戰,好像誰都沒有贏,也沒有輸。

  但泰山軍卻多少輸了點未來。

  這一次大戰,他們沒能將青州的新興勢力給消滅在萌芽中,並讓他們在戰火中成長了起來。

  那下一次泰山軍再想要攻略青州,就會加倍困難。

  其實這也是此前政事堂的看法,那就是不動則已,動就要雷霆萬鈞。但可惜,事與願違,將之打成了一個呆仗。

  當時人可能並不會多說,但日後的那些史學家們多有指責此戰泰山軍失利的背後,是張衝對東南局勢的漠視。

  從七月初的衝突爆發到七月中旬兩方罷兵,張衝既沒有給予前線足夠的指示,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援兵,好像整個鄴城都對平原津這一仗毫不關心。

  這種指責當然有其合理性,但卻並不客觀。

  實際上,當丁盛的軍報不斷送交鄴城的時候,張衝就已經對此戰高度重視,甚至一度為之開過三次樞密、門下的聯席議事。

  但就在丁盛戰不利,請求援兵的消息傳到鄴城的時候,兩條消息也突然一南一北送到了鄴城。

  這北面的是,以遼西、遼東、玄菟郡、樂浪郡的漢家殘餘勢力聯合了部分鮮卑山一帶的鮮卑部落,趁著山海道退潮,襲擊了右北平諸地。

  這支聯合軍顯然是以幽州流亡士族以及關外的北虜歸化軍將,裹挾了漢家在此地的軍鎮,再結合本地土豪而形成的又一個集團。

  這個集團自建立一開始就是旨在消滅泰山軍。

  和一般人所理解的有國界線的疆域不同,漢室在北面的疆域往往是變化無常的。它總是受制於漢室和鮮卑的實力對抗的結果。

  漢室興勝的時候,漢家在北面的疆域就可以拓展到松遼平原一帶,也就是燕北長城以北的地區。

  燕北長城是戰國時期燕人向燕山以東開拓的結果。

  彼時,為了緩解趙國和齊國的壓力,燕人向著燕山以東,也就是現在遼東半島的位置開始開拓。

  在這片地區,有一塊廣闊的平原,叫遼河平原。

  其北面為松遼平原,西面是日後蒙古人佔據的蒙古高原,南面是渤海、東面則為日後的朝鮮半島。

  同時,在地理上,遼河平原還有三條巨大的山脈給遮護著。

  在它的西北面,也就是它和蒙古高原交界的地區就是鮮卑山,也是日後的大興安嶺;在它的西南面,則是龐大的燕山;而在它的東面,則是綿綿長白山。

  可以說,遼河平原就是燕山之外的一塊獨立的地理單元,無論哪個民族據此,都能割據一方。

  而萬幸,燕人率先進入到了這裡,並開始經營這片地區。

  之後秦漢一統,依舊佔據著這片平原成為此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