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三百三十九章:培元

  這三臺內貯石炭、糧粟、食鹽、甲械,然後彼此之間又架起閣道以便相互往來,就是一座巨大的塢堡。

  有此地利險固,只需屯駐千人,就能抗敵軍萬眾。

  作為戰略大師,張衝修建這三臺,不只是著眼於鄴城一地,更放在了整個北國。

  鄴城四面的防禦中,城東、城南地勢開闊,所以堅固的城牆就是最好的工事。

  但鄴城的城西、城北就不同了。這裡正對著冀州平原通往上黨高原的一個重要關口,滏口。此西面之敵皆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非得要在西北處設置三臺防禦工事。其臺上,不僅架設了最新研發的車弩,還窖藏粟、鹽、醬、兵,可以堅持半年之久。

  當然,現在三臺的工事還沒有完備,其主體目前還都是土築,後面人力緩過來後,皆要換上轉石,這樣才是一座真正的永備工事。

  此外一個大變化,就是鄴城內部格局。

  泰山軍自移駐到鄴城後,隨著外部壓力的緩解,和青兗各地的根據地都得到了往來。

  雖然現在還沒有建制,但一個橫跨大河的勢力正冉冉升起。

  本來控制這些地區就需要大量官吏,而泰山軍又將觸手放入到基層鄉社,那對文法吏的數量就要求更多了。

  所以為了安置這些培養機構和辦公機構,張衝在鄴城開闢了專門的學區和政區。

  整個鄴城的佈局好似坊區式的,城內都是各個可以獨立的坊區。這是為了讓鄴城在外部城牆陷落後,還能讓軍士依靠坊區來堅守。

  然後是西邊的金明門和東邊的建春門之間的東西大道,將整個鄴城分為南北兩區。

  北區是泰山軍幕府所在地,武庫、倉庫、糧庫皆在附近。然後南區就是各機構的辦公署衙和學校。

  至於各門和四角,都是屯駐的各營。

  可以這麼說,鄴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兵營和學校,就如一個心臟,為泰山軍源源不斷提供力量和血液。

  不過鄴城也是有隱患的,就是現在城內的百姓還是太多了。

  這些人作為城市人口,既沒有從泰山軍的分田政策中獲利,也沒有在泰山軍的幕府中謀得一席之位,所以張衝對這些人不放心。

  張衝的打算是將這些人陸續安置到附近的屯田點,化為農民。然後將空出的空間留給泰山軍的軍卷們。

  這時候泰山軍大部分吏士都還沒娶妻,但日後隨著穩定下來,必然是要娶妻生子的。

  即便他們不急,張衝作為一軍之主也要為他們急。

  因為張衝當年在林中約誓的時候,就說了讓這些人有名有姓,後繼有人。而且,這些人娶妻生子後,也能加固泰山軍的基本盤。

  那這些吏士家卷自然是不能安置在城外的,不然一旦外敵襲擊這些屯駐點,抓到這些吏士家卷,那吏士們還能有戰意?

  除了要安置吏士家屬,後面還有順服()的各地豪勢,也要遷移其家入鄴城,這一點就頗有點前漢的徙陵制度。

  張衝雖然破豪勢、分田地。

  但張衝也明白不是所有豪勢都敢拿刀兵和泰山軍乾的。有些豪勢就打著以柔克剛的想法,表面順服,實際上打著在體制內變色的想法。

  對於這些不安定的,不將之遷移出鄉土是不行的。

  此外,各根據地有方面之任的主官,其子弟也會來鄴城學習入軍。一方面是為了上下不疑,一方面也是培養好下一梯隊。

  實際上張衝考慮到這些已經是非常長遠的了,不過現在鄴城還只是一地之中心,後面要是真能成天下主,那後面一些匈奴、邊夷也會遣送子弟入鄴,這就是政治。

  不過張衝要完成這些,還是有個難點的。

  那就是原先居住在鄴城的百姓如何願意下鄉?

  本來以常規戰事的發展,鄴城要是被攻破了,其民也死傷大半了。

  但張衝偏偏不是圍攻陷落的鄴城,而是襲擊而下。這樣城內的百姓幾乎得以保全。

  這事還是蠻難處理的,因為一個不好,就會激發民變,極大影響泰山軍的口碑。

  所以事情現在還僵著,只是先將城內貧戶遷往城外的里社安置,城內的有屋階級還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