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二百七十九章:列人

  在古代運輸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從山西到河北靠八陘。而河北內部轉輸就靠滹沱河與漳水,及其他清水水系。所以,此時青州黃巾駐紮的列城,這座漳水邊的重要城塞就是漢軍必須要攻下的城塞。

  只要漢軍打下列人,就可以繼續依託漳水水道,一路北上攻擊河北黃巾軍盤踞的安平國一帶。

  但列人顯然不是好打的,因為此地本就是當年趙國邯鄲的東部門戶,從建立之初就是為了軍事目的。這裡的一切,碼頭,津渡都透出著古典軍事主義的簡約。望樓、鹿砦,烽燧等守備設施一應俱全。

  而且此時的列人還有青州黃巾五萬人駐紮於此。為了補給這五萬黃巾,河北太平道不斷徵發船隻運送補給,所以漳水上到處是舟船。由於漳水直接從列人穿城而過,所以,這些補給船直接停在渡口就能將補給送入城內。

  列人城並不大,被漳水穿過後,分為北城和南城,中間是漳水的渡口,兩城面漳水的一面又都有城牆,所以這兩城又好似兩個三角城。

  因為列人的主要防護是守護西邊的邯鄲,所以,列人北城,也就是漳水北岸的那半城最具防護作用,軍砦林立,旌旗招展。而漳水南岸的那半座列人就主要是民舍,青州黃巾的後勤和隨軍都在這裡。

  相比於北城的肅穆,南城就隨意的多了,就好像一處大里社。城內到處開闢的菜田,養著些豬羊雞。一些隨軍的女眷們更是將自家男人的衣物漿洗後就隨意晾曬在城牆上。

  在董卓帶著四千河東兵、涼州兵出現在列人城外,城內的青州黃巾還在享受著寧靜的午後。

  如果漢軍看到城內的情況,可能真的會感慨,這些青州黃巾與其說是一隻軍隊,不如說是一夥遊民團。

  青州黃巾的武備不可謂不精良,從青州武庫起出的精良甲械完全不輸漢軍。但不是說他們拿上這些甲械就是一隻軍隊的。青州黃巾也不是沒勇士,十夫之內必有勇士,更何況五萬多青壯?但這都不能讓青州黃巾成為一隻軍隊,因為他們缺少軍隊必須要有的紀律。

  在董卓軍團出現的時候,濟南渠帥祭孫正和本方數位悍將商量著一件事。

  那就是人公將軍張梁到底是怎麼死的。

  鉅鹿之戰的時候,青州黃巾作為側翼進攻漢軍主力,人公將軍張梁指揮河北漢軍作為先攻。後來董卓援軍到來的時候,河北黃巾先崩潰撤離戰場,而青州黃巾則因為距離較遠,得以徐徐後撤。

  當祭孫撤下來後,就聽說他老師張梁死了。等他匆匆趕到的時候,其師已經被換好了乾淨衣服,勉強拖到祭孫來就嚥了氣。

  當時祭孫還沉浸在悲傷中,沒有多想,後面也一直料理老師的後事。但隨後等青州黃巾被安排到列人駐防,空下來的祭孫怎麼想都有點覺得不對勁。

  按道理人公將軍作為當時實質性的領袖,其防護怎麼可能少?但其他大將都沒怎麼死,反倒是在戰場稍微靠後的人公將軍死了。

  而且他們青州黃巾為什麼會被安排到列人這裡,這裡是與漢軍接觸的最前線。即便他們青州黃巾的確是來支援河北的,但那是支援,不是來擋刀的吧。

  如果這些都還是懷疑的話,軍中一則流言的興起就讓祭孫難受萬分了。

  那則流言說,人公將軍的致命傷是背後中的一箭。

  瞭解老師的祭孫知道,如果軍隊大敗了,以其師的秉性必然會正面迎敵,穩定軍心。那這背後的一箭定然是身後友軍放的。如果這流言是真的,那兇手竟然就是自己人。

  這讓知道太平道上層傾軋細節的祭孫,不寒而慄。

  所以祭孫就將這事和眾親將談了,讓他們多長個心眼,也留意留意。而這一留意,確實發現不少問題。

  此時,一個親將就說:

  “渠帥,這此送來的粟,又有大部分是陳的。少部分都爛了,不能吃啊。”

  祭孫皺著眉,問到:

  “這是第幾次了?”

  “第三次了。”

  這邊反應補給質量差,那邊又說要的幾次冬衣都沒要到,眼見著寒冬要來了,他們青州黃巾出發時還是夏天,就穿了個單衣就來河北了。後面沒有冬衣他們怎麼在河北的酷寒中守住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