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二百三十四章:暴亂

  就高升自己下去了解的,不少原先獻田出去的鄉豪,通過私底下恐嚇、操控鄉間輿論,又偷偷逼著那些黔首將土地還給了他們。這樣的分田,還有什麼用?

  當然最重要的,也是他和董訪強調的:

  “這些鄉豪不死,那聚落到底是聽咱們的,還是聽那些鄉豪的。”

  總之,高升自己很堅決,這事一定要見血,一定要結仇,這樣黔首才會跟泰山軍走。

  高升其實自己也是豪強子弟出身,但這人到底有點酷吏的味道,非常懂鐵血手段的重要性。甚至,為了斬斷鄉豪在鄉野的道德優勢,其人親自操筆,寫了首歌謠,讓老營的那些黃巾郎們到鄉野唱。

  黃巾郎就是張衝吩咐董訪從老營中上少年郎揀選的郎軍,教習文字,武藝,是泰山軍之後備儲才。

  這些黃巾郎到了鄉野,尤愛到地頭上對著勞作的黔首們唱:

  “何是黑?豪強貪心地頭土。何是白?豪強廣廈黔首骨。何是赤?豪強綬帶黔首血。何是黃?豪強錢穀黔首臉。”

  但對於高升的提醒,董訪不以為意,反問道:

  “你我不也是豪強子弟,現在不也入了太平道?你我可以,那些鄉豪有何不可以。”

  見董訪執意如此,高升勸不動,只能讓那些黃巾郎更多的下鄉野,試圖用宣傳的方式,激發黔首們的意識。

  所以,八月十日這天,楊娃子和楊狗生帶著八個夥伴又一次下了鄉。這一次,他們要去的就是焦用負責分田的韓氏裡。他們要到那裡,再一次唱鄉謠。

  時為八月,已經入秋。

  楊娃子帶著黃巾郎走在官道上,汗涔涔的,但興致都很高。道兩邊的田壟上已經滿是忙碌農夫。有人家種的是麥子的,這會正喜笑顏開收割著。但大多數的,都正埋頭在自家地種著粟、糜。有些自己開出菜田的,也捎帶種些蕪菁、大蔥。沒這兩東西,他們兗州人吃飯都得勁。

  楊娃子等人看著這番忙碌,渾身是勁。

  想當年,他們的父輩也是這樣安心富足,但都是那貪吏和鄉豪聯手巧取豪奪,他們的父輩只能加入太平道互保。最後父親都死在了四月那場起義中。

  而這一次,楊娃子等人就要守護這片淨土。

  -------

  楊娃子等人走了一上午,終於趕到了韓氏壁。

  他們剛要找焦用,聽他的安排,就聽門外的老叟說,焦隊將帶著護田兵去抓人了。

  仔細一打聽,原來附近兩個宗族在為了水、械鬥。

  鄄城民風彪悍,各宗族依舊保持著聚族而居的傳統。秦漢以來,為了擴大政府統治能力,普遍都對地方實行分家。大族拆小族,小族拆小戶。但鄄城地區又不同,因為此地為黃泛區。本朝幾次大河變道氾濫,此地都受了大災。

  有大災,自然就容易聚族而保,小門小戶根本沒能力躲過天災和後面的人禍。泰山軍在此地區分田的時候,就遇到過這個問題,只不過那時候這些宗族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分田隊們利用這些矛盾,拉一批、鬥一批,倒是問題不大。

  但是一旦遇到宗族與宗族之間的鬥爭,就比如奪水,這些宗族就會突然團結起來,甚至繞開各自塢壁的護田隊,直接組織起來。他們以宗族輩分為紐帶直接結成隊,手拿大棒犁耙就能和別族私鬥。

  之前,高升就傳信給各屯壁的隊頭,讓各自多小心宗族之間爆發的大規模的私鬥。眾人都得令,雖有意識但也沒當太多事。

  但誰也沒想到,一場席捲整個鄄城的暴亂就從這一場小小的爭水開始了。

  起先爭鬥是從韓氏壁邊上兩個壁發生的,他們都在一條溝渠附近。這溝渠是從從大河支流穿鑿過來的,雖然水量不大,但也是夠附近灌溉生活了。上游這個壁呢,孫姓,下游的壁呢,趙姓。

  雖然這水夠用,但孫姓在上游霸道慣了,幾次圍欄斷水。之所以能如此蠻橫,就是因為當年主持修建此溝渠的官吏就是孫氏的老祖,是以孫氏天然認為這條溝渠屬於他們。但孫姓這邊常斷水,下游的趙氏就不樂意了。幾代下來,兩族為了這溝渠搭進去多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