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漢 作品

第一百四十二章:義子

  但他們張氏雖然為郡望,但他們畢竟是在邊地涼州,在這內地沒有太多的影響力,所以諸葛珪要彈劾自己,對他來說也是個大麻煩。

  但你說巧不巧,這突然就遭了兵了,這對他人來說是個禍事,但對他來說就是天不絕他,要給他來送功勞呢。

  作為關西士子,他們家雖然傳經,但在武事上從來不拉。涼州經過三次羌亂,不熟武事的家族早就不存在了。可以說,戰爭磨鍊了他們涼州人的血性,他們那連婦人都載戟操矛,挾弓負矢,況其他這樣的豪族子弟。

  所以對於剿滅這夥山匪,他張和自信無比,只要有這個平首功,原先對他的彈劾自然煙消雲散,甚至讓他因功轉回京都做議郎都是有可能的。

  誰讓他是涼州人!他們涼州士子就是要被中央偏愛些。

  但這邊,他剛打算帶著縣卒去平賊,那邊縣丞就攔下了他,縣丞苦口婆心勸道:

  “縣君,能主動攻長勺壁的,必然不是尋常山賊野寇。多半就是那泰山盜,縣君原先是費縣長,可能不清楚這泰山盜。去年此賊就在縣南處與琅琊賊一場大戰。那大戰,雙方都集合了數千人馬,最後這泰山賊就贏了。可以說,此時這泰山賊已然成了氣候。而本縣縣卒不過二百,還都是些羸卒。而如今我們都不知泰山賊來了多少,如何能冒失出城呢?”

  張和一下子就冷靜了,這泰山賊都已經有數千了?那是不能蠻幹。但不出兵他就慘了,先不說後面郡丞諸葛珪要辦他貪墨軍餉。就說這要是讓這夥山賊竄到奉高,驚到太守,那張舉也會拿他辦罪。

  這可怎麼辦?

  就在張和兩難之間,城外駐紮的營將趕來了。他一來就推諉道:

  “縣君,咱們這營是駐紮在牟縣的,沒有郡守虎符,是不會出兵的。”

  這營將為何有此言呢?

  原來從長勺圩突圍的信兵也有奔到牟縣城外的營兵處叫救兵的。他們在營外哭訴,非要營將點兵去救他們營頭。

  牟縣營的營將被這個吵著煩了,他有心拒絕,但看手下這些營兵都念兩撥兵同氣連枝,也想著發兵,就託詞去見牟縣令,好得個死令,絕了手下這幫人的心。

  但他這邊一來,立馬就點醒了張和,對啊,他首先縣卒不行,但那五百營兵可是能戰啊。到時候他帶兵七百經制之師,就是那些泰山賊真有數千又如何?

  土雞瓦狗的苟活之輩,也能敵朝廷久戰的經制之師嗎?

  所以,這營將一說,張和立馬順著話訓斥:

  “說得什麼話,你牟縣營本就是駐防牟縣,牟縣一應賊變都由你營負責鎮壓。而且你營駐紮在牟縣,所食所俸,無不是牟縣膏血饋養。現在牟縣子弟有難,你們營能不出兵?”

  此言一出,營將傻眼了。但他知道牟縣令說的對,所以即便有心拒絕,但還是無奈答應了。

  然後張和就命營將回營立馬整頓兵馬,到時候他帶著牟縣卒與營兵一同北上救援長勺圩。

  半個時辰後,豎著“張”字大旗的縣卒和豎著“任”字大旗的營兵就合兵一處,沿著官道直奔長勺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