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5:開局撕毀回城調令 作品

第966章 :選哪個項目呢?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一方面是嚴重滯後的國家經濟,一方面是高昂的國防預算開支以及鉅額的科研支出,這問題怎麼選擇?

  不管怎麼選擇,終究是有一部分人要付出犧牲的。

  最終上面選擇了發展經濟,選擇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選擇拿這些項目,甚至於軍隊本身開刀。

  於是乎就有了後面的一連串的重點項目下馬,以及百萬大裁軍等事情。

  究其原因,就是國家需要節約經費發展經濟,就是因為沒有錢。

  因此,從這件事情的本身來講,上面的決策是沒有錯誤的。

  雖說這事兒沒有對錯,但是所造成的的影響卻非常的深遠,尤其是對於國防科研領域來說,其結果是災難性的。

  要知道眼下我們大部分的國防科研項目以及重點工程都是國家撥款研究的,一旦國家不給撥錢了,項目肯定是繼續研究下去的。

  屆時項目下馬,團隊遣散,科研人員被下崗也就成了必然。

  更為嚴重的是,沒有了這些核心項目,我們的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研究必然會廢棄,跌入萬丈深淵,從今之後只能跟在別人後面爬行。

  正是我們自廢武功,喪失了自主製造能力,最終造成幾十年後我們屢屢被人卡脖子!

  所以,如果有辦法的話,周揚無論如何都不想這些重大項目被下馬。

  但周揚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保住所有的項目。

  他能做的就是儘量保住那些重點的科研項目,比如說“運十”大飛機,遠程轟炸機、大型導彈驅逐艦以及光刻機項目。

  尤其是光刻機和芯片項目,這個時代我們和以後卡我們脖子的那幫混蛋玩意兒差距並不大,甚至於就技術而言,我們還要更先進一些。

  沒錯,我們在光刻機和芯片等半導體領域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到七八十年代已經領先世界。

  1956年,我國第一支晶體三極管誕生,正式進入半導體新紀元;1958年,我國第一枚鍺晶體管試製成功。

  1962年,我國第一代硅平面晶體管問世,965年,中科院研發成功65型接觸式光刻機,此技術已近世界頂尖水平。

  而到了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了行業生產指導《光刻掩模版的製造》;1977年,我國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達到國際主流水平。

  相比之下,日後的光刻機巨頭as

  值得一提的是,這400萬的缺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年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