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無牙 作品

第145章 橋頭大戰

 荷蘭軍隊裝備的武器以法制的共和九是為主,還有部分荷蘭m1815滑膛槍,這是荷蘭1814年脫離法蘭西后,自行研製的一款步兵武器。

 客觀上來說

 荷蘭白人殖民者使用的步兵武器裝備,與英法等世界列強和對手南洋軍,基本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

 但是在南洋軍新銳的米尼步槍裝備後,位於前線的部隊陸續換裝,實現了對荷蘭白人殖民軍隊步兵武器質的碾壓。

 這一囧迫的現狀,總督府方面無法解決。

 由於原有的庫存武器量極大,英法等世界列強軍隊中裝備的也是同等武器,米尼步槍並沒得到廣泛應用,僅小範圍的裝備了一些精銳部隊。

 荷蘭總督府方面想要購置,那必須先向歐洲的生產商下訂單,生產出來後,萬里迢迢的運送到爪哇戰場。

 這一來一回,時間最少八個月以上。

 海灣公路戰役中

 荷蘭遭受到空前的重大打擊,高昂的官兵撫卹金以及損失的大量武器裝備,直接就掏空了總督府的家底,還背上了重重債務。

 這種情況下,對前線的支持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各有各的難處,貝利克駐軍司令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如今手上只有4700多人的白人精銳,1.5萬土著僕從軍,分散在長達17公里的戰線,阻擋南洋軍大舉西進。

 他可以依賴的,只有這4700多白人軍隊。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1.5萬土著僕從軍過半依然在使用冷兵器,這如何能夠抵擋兇悍的南洋軍?

 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希望能夠將蘇門答臘島的5500名白人軍隊撤回一部分,哪怕三分之一也好。

 可事實並不樂觀,蘇門答臘島的5500名白人軍隊佔據著六座重要城鎮,抵抗超過4.6萬亞齊大軍,壓力可一點不比他小。

 若是撤軍,哪怕是撤回一部分。

 都會讓虎視眈眈的亞齊蘇丹看到機會,從而發動針對蘇門打臘東部諸王國的征服戰爭。

 如此一來,荷屬總督府凌駕於蘇門達臘東部諸王國的崇高地位將土崩瓦解,前後經歷50年的殖民蘇門達臘島攻略徹底失敗。

 其影響力,絕不亞於失去東爪哇和中爪哇。

 這時就顯現出荷蘭國小力薄的巨大劣勢,十個手指頭壓著田螺~一個都不得閒。

 就在荷軍將領與總督府爭爭吵吵之際,1860年六月初三,南洋軍大帥馮國輝集齊1.63萬大軍,兵分二路直指貝利克,主動發起了新一輪貝利克戰役。

 這一消息令荷屬總督府大為恐慌,遂發起了戰爭動員令,迅速召集高達5300人的白人民兵赴援前線。

 這些荷蘭白人民兵老的老,小的小,自備武器和馬車,陸續的向前方增援而去。

 而此時,一些外圍作戰已經打響。

 貝利克東北郊十餘公里的察雅鎮,察雅鎮是貝利克最後一道外圍防線,該鎮處於梭羅河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橫跨百餘米的梭羅河。

 而激烈的戰鬥,就圍繞著爭奪石橋進行。

 當初的荷軍指揮部準備摧毀這座古老石橋,希望以此阻擋東方人進軍的腳步。

 可遭到當地土著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數千人拿起糞叉刀棍,阻止拆撟,為此發生了大規模的毆鬥,引起土著官兵的不安,迫使軍方不得不放棄這一行動。

 跨越百米河道的古老石橋,在整個爪哇島都不多見。

 察雅鎮的這座古橋建於630多年前的馬打蘭王朝時期,傳說中神阺下凡剷除了河中惡獸,胯下的白象化作了這一古橋。

 所以這一座古橋稱作白象橋,在當地土著居民的圖騰崇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而且這座古橋連接著橋東數萬畝的土地,一旦被拆毀了,察雅鎮就失去了唯一的過河橋樑,當然會招致土著居民的強烈反抗。

 這一日

 梭羅河兩岸聚集了大量軍隊,河西察雅鎮一方,是荷軍司令長官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率領的1.5萬餘人軍隊,其中白人精銳士兵約1860餘人,白人民兵三千餘。

 河東岸是大帥馮國輝率領的機動兵團主力萬餘人,包含三寶壟師,梭羅機動部隊和大帥府親衛團,以及泗水師之一部兵力。

 曠野上帥旗飄揚,整齊排列的大軍槍刺如林,殺氣無遠弗屆。

 兩邊略一對比,就能分出高下。

 南洋軍的軍容嚴整,隊列一字排開整齊劃一,飄揚的軍旗錯落有致,給人以隊列森嚴,殺氣騰騰的強烈衝擊,

 而反觀荷軍方面

 位於軍陣中央的白人部隊排列的整齊有序,其他的土著僕從軍和白人民兵就滿不是回事兒,一堆一堆聚在一起,服色雜亂看起來像農民起義軍一樣。

 二手中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門,難以盡述。

 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冷眼看著雙方的軍隊陣容,心中泛起強烈的酸澀滋味。

 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誰是叛軍,誰是政府軍?

 荷蘭總督府對軍隊的投入向來剋扣吝嗇,尤其是對土著僕從軍,只要有口吃的,再塞把刀就行了。

 身上的號褂給一件,至於軍褲,軍靴,皮帶,水壺通通沒有,軍餉剋扣至今,也超過四個月沒發。

 帶著這樣的軍隊上戰場,誰能不捏一把汗呢?

 反觀對面的軍隊服色統一,士兵們穿著整齊的軍裝,打著綁腿,腳穿膠底鞋(注,一種天然膠底涼鞋),手持統一配發的新式步槍,軍容嚴整有序。

 最前方,則是一字排開的68門野戰炮,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河對岸。

 軍隊的人數雖然比白人殖民軍隊少了三分之一,但氣勢更甚,而且佔據著主動進攻的先手。

 帥旗下的馮國輝全身戍裝,他掏出了金質懷錶看了一下時間,現在是上午九時許,天空萬里無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

 “可以了,讓炮兵部隊率先發起5分鐘炮擊,隨後投入部隊奪取古橋,打開通向貝利克的大門,執行命令吧。”

 “遵命,大帥。”

 後方指揮部搖動戰旗,發出了炮擊的命令。

 隨後一個炮兵群24門火炮,立馬開始了對敵炮火轟擊,“轟轟轟……”炮聲不斷,揭開了橋頭大戰的序幕。

 荷蘭軍隊裝備的武器以法制的共和九是為主,還有部分荷蘭m1815滑膛槍,這是荷蘭1814年脫離法蘭西后,自行研製的一款步兵武器。

 客觀上來說

 荷蘭白人殖民者使用的步兵武器裝備,與英法等世界列強和對手南洋軍,基本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

 但是在南洋軍新銳的米尼步槍裝備後,位於前線的部隊陸續換裝,實現了對荷蘭白人殖民軍隊步兵武器質的碾壓。

 這一囧迫的現狀,總督府方面無法解決。

 由於原有的庫存武器量極大,英法等世界列強軍隊中裝備的也是同等武器,米尼步槍並沒得到廣泛應用,僅小範圍的裝備了一些精銳部隊。

 荷蘭總督府方面想要購置,那必須先向歐洲的生產商下訂單,生產出來後,萬里迢迢的運送到爪哇戰場。

 這一來一回,時間最少八個月以上。

 海灣公路戰役中

 荷蘭遭受到空前的重大打擊,高昂的官兵撫卹金以及損失的大量武器裝備,直接就掏空了總督府的家底,還背上了重重債務。

 這種情況下,對前線的支持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各有各的難處,貝利克駐軍司令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如今手上只有4700多人的白人精銳,1.5萬土著僕從軍,分散在長達17公里的戰線,阻擋南洋軍大舉西進。

 他可以依賴的,只有這4700多白人軍隊。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1.5萬土著僕從軍過半依然在使用冷兵器,這如何能夠抵擋兇悍的南洋軍?

 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希望能夠將蘇門答臘島的5500名白人軍隊撤回一部分,哪怕三分之一也好。

 可事實並不樂觀,蘇門答臘島的5500名白人軍隊佔據著六座重要城鎮,抵抗超過4.6萬亞齊大軍,壓力可一點不比他小。

 若是撤軍,哪怕是撤回一部分。

 都會讓虎視眈眈的亞齊蘇丹看到機會,從而發動針對蘇門打臘東部諸王國的征服戰爭。

 如此一來,荷屬總督府凌駕於蘇門達臘東部諸王國的崇高地位將土崩瓦解,前後經歷50年的殖民蘇門達臘島攻略徹底失敗。

 其影響力,絕不亞於失去東爪哇和中爪哇。

 這時就顯現出荷蘭國小力薄的巨大劣勢,十個手指頭壓著田螺~一個都不得閒。

 就在荷軍將領與總督府爭爭吵吵之際,1860年六月初三,南洋軍大帥馮國輝集齊1.63萬大軍,兵分二路直指貝利克,主動發起了新一輪貝利克戰役。

 這一消息令荷屬總督府大為恐慌,遂發起了戰爭動員令,迅速召集高達5300人的白人民兵赴援前線。

 這些荷蘭白人民兵老的老,小的小,自備武器和馬車,陸續的向前方增援而去。

 而此時,一些外圍作戰已經打響。

 貝利克東北郊十餘公里的察雅鎮,察雅鎮是貝利克最後一道外圍防線,該鎮處於梭羅河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橫跨百餘米的梭羅河。

 而激烈的戰鬥,就圍繞著爭奪石橋進行。

 當初的荷軍指揮部準備摧毀這座古老石橋,希望以此阻擋東方人進軍的腳步。

 可遭到當地土著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數千人拿起糞叉刀棍,阻止拆撟,為此發生了大規模的毆鬥,引起土著官兵的不安,迫使軍方不得不放棄這一行動。

 跨越百米河道的古老石橋,在整個爪哇島都不多見。

 察雅鎮的這座古橋建於630多年前的馬打蘭王朝時期,傳說中神阺下凡剷除了河中惡獸,胯下的白象化作了這一古橋。

 所以這一座古橋稱作白象橋,在當地土著居民的圖騰崇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而且這座古橋連接著橋東數萬畝的土地,一旦被拆毀了,察雅鎮就失去了唯一的過河橋樑,當然會招致土著居民的強烈反抗。

 這一日

 梭羅河兩岸聚集了大量軍隊,河西察雅鎮一方,是荷軍司令長官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率領的1.5萬餘人軍隊,其中白人精銳士兵約1860餘人,白人民兵三千餘。

 河東岸是大帥馮國輝率領的機動兵團主力萬餘人,包含三寶壟師,梭羅機動部隊和大帥府親衛團,以及泗水師之一部兵力。

 曠野上帥旗飄揚,整齊排列的大軍槍刺如林,殺氣無遠弗屆。

 兩邊略一對比,就能分出高下。

 南洋軍的軍容嚴整,隊列一字排開整齊劃一,飄揚的軍旗錯落有致,給人以隊列森嚴,殺氣騰騰的強烈衝擊,

 而反觀荷軍方面

 位於軍陣中央的白人部隊排列的整齊有序,其他的土著僕從軍和白人民兵就滿不是回事兒,一堆一堆聚在一起,服色雜亂看起來像農民起義軍一樣



 二手中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門,難以盡述。

 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冷眼看著雙方的軍隊陣容,心中泛起強烈的酸澀滋味。

 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誰是叛軍,誰是政府軍?

 荷蘭總督府對軍隊的投入向來剋扣吝嗇,尤其是對土著僕從軍,只要有口吃的,再塞把刀就行了。

 身上的號褂給一件,至於軍褲,軍靴,皮帶,水壺通通沒有,軍餉剋扣至今,也超過四個月沒發。

 帶著這樣的軍隊上戰場,誰能不捏一把汗呢?

 反觀對面的軍隊服色統一,士兵們穿著整齊的軍裝,打著綁腿,腳穿膠底鞋(注,一種天然膠底涼鞋),手持統一配發的新式步槍,軍容嚴整有序。

 最前方,則是一字排開的68門野戰炮,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河對岸。

 軍隊的人數雖然比白人殖民軍隊少了三分之一,但氣勢更甚,而且佔據著主動進攻的先手。

 帥旗下的馮國輝全身戍裝,他掏出了金質懷錶看了一下時間,現在是上午九時許,天空萬里無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

 “可以了,讓炮兵部隊率先發起5分鐘炮擊,隨後投入部隊奪取古橋,打開通向貝利克的大門,執行命令吧。”

 “遵命,大帥。”

 後方指揮部搖動戰旗,發出了炮擊的命令。

 隨後一個炮兵群24門火炮,立馬開始了對敵炮火轟擊,“轟轟轟……”炮聲不斷,揭開了橋頭大戰的序幕。

 荷蘭軍隊裝備的武器以法制的共和九是為主,還有部分荷蘭m1815滑膛槍,這是荷蘭1814年脫離法蘭西后,自行研製的一款步兵武器。

 客觀上來說

 荷蘭白人殖民者使用的步兵武器裝備,與英法等世界列強和對手南洋軍,基本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

 但是在南洋軍新銳的米尼步槍裝備後,位於前線的部隊陸續換裝,實現了對荷蘭白人殖民軍隊步兵武器質的碾壓。

 這一囧迫的現狀,總督府方面無法解決。

 由於原有的庫存武器量極大,英法等世界列強軍隊中裝備的也是同等武器,米尼步槍並沒得到廣泛應用,僅小範圍的裝備了一些精銳部隊。

 荷蘭總督府方面想要購置,那必須先向歐洲的生產商下訂單,生產出來後,萬里迢迢的運送到爪哇戰場。

 這一來一回,時間最少八個月以上。

 海灣公路戰役中

 荷蘭遭受到空前的重大打擊,高昂的官兵撫卹金以及損失的大量武器裝備,直接就掏空了總督府的家底,還背上了重重債務。

 這種情況下,對前線的支持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各有各的難處,貝利克駐軍司令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如今手上只有4700多人的白人精銳,1.5萬土著僕從軍,分散在長達17公里的戰線,阻擋南洋軍大舉西進。

 他可以依賴的,只有這4700多白人軍隊。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1.5萬土著僕從軍過半依然在使用冷兵器,這如何能夠抵擋兇悍的南洋軍?

 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希望能夠將蘇門答臘島的5500名白人軍隊撤回一部分,哪怕三分之一也好。

 可事實並不樂觀,蘇門答臘島的5500名白人軍隊佔據著六座重要城鎮,抵抗超過4.6萬亞齊大軍,壓力可一點不比他小。

 若是撤軍,哪怕是撤回一部分。

 都會讓虎視眈眈的亞齊蘇丹看到機會,從而發動針對蘇門打臘東部諸王國的征服戰爭。

 如此一來,荷屬總督府凌駕於蘇門達臘東部諸王國的崇高地位將土崩瓦解,前後經歷50年的殖民蘇門達臘島攻略徹底失敗。

 其影響力,絕不亞於失去東爪哇和中爪哇。

 這時就顯現出荷蘭國小力薄的巨大劣勢,十個手指頭壓著田螺~一個都不得閒。

 就在荷軍將領與總督府爭爭吵吵之際,1860年六月初三,南洋軍大帥馮國輝集齊1.63萬大軍,兵分二路直指貝利克,主動發起了新一輪貝利克戰役。

 這一消息令荷屬總督府大為恐慌,遂發起了戰爭動員令,迅速召集高達5300人的白人民兵赴援前線。

 這些荷蘭白人民兵老的老,小的小,自備武器和馬車,陸續的向前方增援而去。

 而此時,一些外圍作戰已經打響。

 貝利克東北郊十餘公里的察雅鎮,察雅鎮是貝利克最後一道外圍防線,該鎮處於梭羅河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橫跨百餘米的梭羅河。

 而激烈的戰鬥,就圍繞著爭奪石橋進行。

 當初的荷軍指揮部準備摧毀這座古老石橋,希望以此阻擋東方人進軍的腳步。

 可遭到當地土著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們數千人拿起糞叉刀棍,阻止拆撟,為此發生了大規模的毆鬥,引起土著官兵的不安,迫使軍方不得不放棄這一行動。

 跨越百米河道的古老石橋,在整個爪哇島都不多

見。

 察雅鎮的這座古橋建於630多年前的馬打蘭王朝時期,傳說中神阺下凡剷除了河中惡獸,胯下的白象化作了這一古橋。

 所以這一座古橋稱作白象橋,在當地土著居民的圖騰崇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而且這座古橋連接著橋東數萬畝的土地,一旦被拆毀了,察雅鎮就失去了唯一的過河橋樑,當然會招致土著居民的強烈反抗。

 這一日

 梭羅河兩岸聚集了大量軍隊,河西察雅鎮一方,是荷軍司令長官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率領的1.5萬餘人軍隊,其中白人精銳士兵約1860餘人,白人民兵三千餘。

 河東岸是大帥馮國輝率領的機動兵團主力萬餘人,包含三寶壟師,梭羅機動部隊和大帥府親衛團,以及泗水師之一部兵力。

 曠野上帥旗飄揚,整齊排列的大軍槍刺如林,殺氣無遠弗屆。

 兩邊略一對比,就能分出高下。

 南洋軍的軍容嚴整,隊列一字排開整齊劃一,飄揚的軍旗錯落有致,給人以隊列森嚴,殺氣騰騰的強烈衝擊,

 而反觀荷軍方面

 位於軍陣中央的白人部隊排列的整齊有序,其他的土著僕從軍和白人民兵就滿不是回事兒,一堆一堆聚在一起,服色雜亂看起來像農民起義軍一樣。

 二手中的武器更是五花八門,難以盡述。

 凱恩-範-科爾維克少將冷眼看著雙方的軍隊陣容,心中泛起強烈的酸澀滋味。

 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誰是叛軍,誰是政府軍?

 荷蘭總督府對軍隊的投入向來剋扣吝嗇,尤其是對土著僕從軍,只要有口吃的,再塞把刀就行了。

 身上的號褂給一件,至於軍褲,軍靴,皮帶,水壺通通沒有,軍餉剋扣至今,也超過四個月沒發。

 帶著這樣的軍隊上戰場,誰能不捏一把汗呢?

 反觀對面的軍隊服色統一,士兵們穿著整齊的軍裝,打著綁腿,腳穿膠底鞋(注,一種天然膠底涼鞋),手持統一配發的新式步槍,軍容嚴整有序。

 最前方,則是一字排開的68門野戰炮,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河對岸。

 軍隊的人數雖然比白人殖民軍隊少了三分之一,但氣勢更甚,而且佔據著主動進攻的先手。

 帥旗下的馮國輝全身戍裝,他掏出了金質懷錶看了一下時間,現在是上午九時許,天空萬里無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

 “可以了,讓炮兵部隊率先發起5分鐘炮擊,隨後投入部隊奪取古橋,打開通向貝利克的大門,執行命令吧。”

 “遵命,大帥。”

 後方指揮部搖動戰旗,發出了炮擊的命令。

 隨後一個炮兵群24門火炮,立馬開始了對敵炮火轟擊,“轟轟轟……”炮聲不斷,揭開了橋頭大戰的序幕。

 荷蘭軍隊裝備的武器以法制的共和九是為主,還有部分荷蘭m1815滑膛槍,這是荷蘭1814年脫離法蘭西后,自行研製的一款步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