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先造核動力貨輪

 “後來直到1947年,船廠才隨著惠江的航運業和造船業才再度興旺起來,當時通往各地的輪船最多時達到一百多艘,大小木駁船散佈整條東江,有上千艘之多,咱們船廠的工人也到了三百多人,每年製造木船兩百到四百艘,已經初具規模。” 

 “可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惠江一些的大商戶紛紛轉移到香港,商貿活動幾乎陷入停頓,這也導致造船業的發展一度停滯。” 

 “建國初期,惠江只剩下八家船廠,大多分佈在西枝江橋至東新橋沿江及橋東江邊一帶,這些造船廠均是私人所辦,沒有固定工人,一般在江邊露天手工作業,修造的是木船小艇,省內各地均到惠江船廠訂購!” 

 林濤和付若曦跟著孫青松一路穿過車間,到了後面的鑽孔車間! 

 看著無數鋼板在工人操控的大型機械下火花四濺,林濤也不得不感嘆科技的偉大! 

 “直到1951年,造船工人組織起來成立了惠江工人造船合作社,初時僅有八人,不過很快就增至三十六人,合作社也改為工人造船廠,造木製出海漁船,火船,小艇等。” 

 “1954年,工人造船廠與古寬記,黃根,餘合記等私營造船廠合併,成立公私合營惠江造船廠,當時全廠職工八十多人,工具僅有一個簡易船排,八個千斤頂和幾個蝦公絞。” 

 “後來到1962年,公私合營惠江造船廠被我爺爺承包接手,造的船也由原來的木質船改為鋼質船。到了1979年,船廠被列入廣東擴大企業自主權一百個企業之一。從那時候起,船廠設備不斷更新,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很長一段時期裡,除了惠江本地外,廣州,韶關,南海,番禺,順德等地都曾到我們廠訂做船舶,經過我們家三代的耕耘,慢慢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幾人一路說一路走,很快逛到最後面的焊接車間! 

 看著一塊塊鋼板在各種起重機的吊裝,經過經過工人的焊接下有了船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