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102章 全副武裝

 孫氏兄弟用鐵模法鑄造了一門中型火炮,該炮以大將軍炮為原型,鑄造完成之後在新式火藥的加持下進行了試射,射程比原先的普通大將軍多了五成,耐久度可以超過三十發。並且為了增強機動性,在高衡的建議下,他們給火炮裝上了四輪車底座,方便火炮的移動。

 這四輪車非常有講究,一方面是將傳統的木輪外部包裹了一層橡膠製作的外殼。高衡將其命名為輪胎,這種厚厚的橡膠外殼包裹後,能明顯感覺到輪子的移動輕盈了許多,並且富有彈性,在通過凹凸不平的地形的時候,震動大幅減小了。

 不僅如此,四輪車底座也很有講究,在炮身的下方設置了一個類似磨盤一樣的裝置,叫做樞機。樞機內部的結構由各種連桿、齒輪和鐵製的升降臺構成。橫豎方向皆有手柄,可以旋轉連桿,帶動齒輪運動。

 這是為火炮調節方向和高低所用,有了這種裝置,炮兵就位的時間被大大縮短。在戰場上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彼時的火炮,如果要調整射擊方位,需要炮兵們合力推動火炮,調整射擊方向,重新設置炮位。

 但有了這種四輪磨盤車,火炮進入固定位置之後,可以進行三百六十度旋轉,哪怕是敵軍突然出現在陣地後方,火炮也能在士兵的操縱下迅速調轉方向,朝後射擊。這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完全改變了炮兵的作戰模式。有了這種四輪磨盤車的加持,興華軍炮兵在戰場上如虎添翼。

 高衡要求孫氏兄弟儘快將紅夷大炮版本的四輪磨盤大炮給研製出來,這種四輪磨盤車,應用於重炮上才有意義,像是小型佛郎機這種兩個兵就能抬起來的火炮,也沒必要配備這種裝置。

 火銃火炮在發展,興華軍的鎧甲製造工作也上了一個臺階。從安南人那裡繳獲的木盔基本上就是擺設,遮風擋雨可以,但是到了戰場上幾乎沒有任何防禦能力。高衡早就想把頭盔給全部換裝了,好在盔甲的製造比火銃要簡單一些,蒸汽機應用之後,衝壓板甲就提上了日程,雖然西洋樣式的板甲對於鱗甲或者棉甲來說防禦能力不是特別好,但是勝在生產方便。

 頭盔也是如此,大明的六瓣鐵尖盔雖然不錯,但那是在沒有機械之力的情況下,用人工打製六瓣鐵片,然後進行組合形成的頭盔。但是在有蒸汽機加持的情況下,高衡完全可以選擇一體成型。只要造出合適的鐵模,然後將一整個鐵片衝壓成頭盔的形狀,再由人工進行切割和打磨即可。

 如此一來,每一個興華軍士兵的標準配置就是一體衝壓的鐵尖大簷盔一頂,衝壓胸甲一件,內襯鎖子甲,用來防禦箭頭和流彈,並且在鎖子甲內部,高衡還給全軍每一個士兵配發了一件絲綢內衣。絲綢內衣的好處在於可以將箭頭或者銃彈給包裹住。

 在救治的時候,很多士兵往往因為箭頭深入體內,很難拔出,而流血過多死亡。但是有了絲綢的包裹之後,只要扯動絲綢,往往可以將箭頭給帶出來,這樣就能更好地救治士兵。

 除此之外,每個士兵還配備了鐵葉紮成的裙襬,可以防護腿部,同時配置衝壓製作的護膝和鐵臂護手,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這一套鎧甲,高衡套在木頭人上試驗過,除非是用自己的四四式火銃。否則以現在火繩銃的水平,除非抵近到一二十步的位置上,否則根本無法破甲。

 但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興華軍士兵不是萬能的,在二十步的位置上可以被火繩銃擊殺,可如果全軍換裝了四四式,在四四式巨大的威力之下,又有什麼樣的部隊能順利挺進到二十步的距離而不崩潰?

 古人常說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可如果興華軍將士既裝備了鋒利的矛又裝備了堅固的盾的話,又該用什麼來進行殺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