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84章 突然襲擊

 西方不是有一句名言嗎,只要你給的價格合適,他們甚至可以出賣吊死自己的繩索。

 所以新安港雖然不大,卻也在蒲德曼的宣傳下吸引來了不少商隊,由此而帶來的就是第三產業的繁華。商人來了,總要吃飯,總要睡覺吧。水手們總要有些娛樂活動吧。這樣茶館、酒樓、旅店等等便應運而生。就像是滾雪球一般,生意越好就會有越多的商隊前來,越多的商隊到來就會誕生更多的服務業,就會有更多民眾朝這裡聚集。

 一時間,如果是但看新安港碼頭,甚至比諒山府還要繁華一些。

 “嘿,彼得,你聽說了,好像在這附近,他們準備弄一個大鹽場,製作食鹽,據說建成投產之後,食鹽的價格將會下降,並且品質會提升,如果我們能進一些貨,然後賣出去的話,能掙不少錢。”港口碼頭的一艘商船上,兩個金髮碧眼的洋人正在討論著關於食鹽的話題。

 實際上應該說這群洋人的消息還算是比較靈通,確實,高衡準備在新安港以南的灘塗上,由製造局牽頭,修建鹽場,用曬鹽法來製作食鹽。

 說起曬鹽法,實際上對於後世的人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了。但是放在古代,曬鹽法實際上並不普及。雖然這個方法在宋朝時期就出現了,但是並沒有擴大。華夏古代的採鹽之法基本上都是取滷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這種方法適用於海鹽、湖鹽、井鹽。宋代之前的海鹽製造,基本上全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滷,取滷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

 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

 而高衡決定,將曬鹽法立刻應用於諒山府,等於是將這個方法提前兩百多年普及到他們這裡。

 實際上也就是所謂的太陽能蒸發法,也可以稱作鹽田法。原理很簡單,就是用太陽曬,讓鹽田裡的海水蒸發,食鹽的濃度逐漸提高。最後鹽便能從海水中結晶出來。

 安南地區的製鹽方法一直傳承於華夏,所以曬鹽法安南人並不知道,還是用煎煉的方法制鹽,這就導致鹽的成本很高,價格自然也高。但若是用鹽田法,完全利用太陽能這種免費資源來製鹽,成本將會大大降低。並且安南地區處於熱帶,光照條件充足,這簡直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高衡在後世就是沿海地區人士,鹽田倒是很常見。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高衡組織上千戰俘,在新安港南部的寬平海灘上修築鹽池,漲潮的時候把海水放進來,即納潮,然後讓海水經過多級鹽池進行太陽照曬,使海水蒸發、食鹽濃縮,這個過程就是制滷。

 在這個過程中,鐵鈣硫等雜質從鹽池中析出,海水蒸發到九成的時候,便會到達鹽點,隨即把滷水倒入結晶池使其結晶。海水曬鹽得到的鹽是粗鹽,依然含有雜質。高衡等人發揮聰明才智,把粗鹽溶解後,再次過濾,如此往復,無非是多加幾道步驟,不斷蒸發結晶,最後就能得到精鹽,這種方法,至少比原本的製鹽法節省了超過一半成本。

 高衡有信心,興華府未來的鹽,將會以最快的速度搶佔市場,並帶來巨大的利潤。

 “克里斯,你說的很有道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進貨了,要知道,食鹽貿易可是有巨大的利潤,並且來錢快,比香料貿易可要划算多了。”兩人正在興奮討論著日後怎樣將生意做大做強。

 忽然,克里斯停止了說話,看向了彼得的身後,疑惑道:“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