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上兵伐謀,殺人不如誅心

 “長緒,我非背後議人之人,然孫權所作所為,世人皆知。”

 “看看這個吧,可惜了伯符,英年早逝。”

 說著,劉備將一封書信遞給了孫邵。

 那是孫權密謀殺害孫策的全過程,其中一應人證物證均有記錄,雖然只是副本,但其記載的內容,均可考證。

 就算孫邵並非孫策系的武將,可看到這鐵證一般的存在時,還是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這可是殺兄的大罪,說孫權不仁不義,當真沒有半點問題。

 沉默片刻,孫邵忍不住問道:

 “皇叔既然已經掌握證據,為何不直接公之於眾?”

 “江東不乏伯符死忠之士,譬如公瑾,若是得知此事,必反仲謀。”

 “削弱了江東的力量,對皇叔而言,不是更有利嗎?”

 孫邵想不通的,也是劉備之前沒有想通的地方。

 他不禁一笑,回顧張明,說道:“知漢,還是你來為長緒解惑吧。”

 張明也不推辭,直接說道:“很簡單。”

 “若現在公佈,孫權大可反咬一口,不管我們說什麼,他都可以說是荊州的離間計。”

 “如此一來,原本的真憑實據,反而惹人懷疑,得不償失。”

 “相反,以此來招攬似長緒這樣的忠義之士,卻又恰到好處。”

 “另外長緒怎知,公瑾未降我主?”

 “若我所料不差,現在公瑾應該已經快要到舒縣了吧,如果長緒不信,何不隨我主一道往舒縣,一探究竟?”

 “而且,我相信文舉公說的話,文舉公曾對我說,你孫長緒,胸懷治理天下之志,並非迂腐愚昧之人。”

 張明一席話,信息量極大。

 孫邵也是聰慧之人,略一思索,便明白過來。

 越是證據確鑿,就越沒有公之於眾的必要,至少在孫權覆滅之前,完全沒有公佈的必要。

 至於周瑜已經歸附劉皇叔之言,更讓孫邵雙目圓睜,難以置信。

 更不要說張明最後提到了孔融!

 如果說對孫權,他是感激對方,為他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地施展自己抱負的位置,那對孔融,才是真正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