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社桑落 作品

第47章:局勢變化

  隨著冬季的來臨,陸上戰爭陷入了停滯,但各國在這幾天的軍事觀察中,也看出來了雙方的底細。

  清廷中,隨著前線捷報頻傳,李鴻章和恭親王的議和努力也被南洋與帝黨駁倒,原本商定的通商、割讓朝鮮等協定也隨著南洋陸軍踏入朝鮮而宣告破產。

  作為南洋和帝黨的臨時紐帶,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翰林院修撰張謇在朝堂上直接說:“我軍所克之地,絕無歸還一說,若要停戰,先令倭王俯首繫頸來降!”

  張謇剛剛說完這句話,兩天之後,楚軍宿將劉錦棠率精兵三千,奇襲塔洞,隨後進兵熙川。

  11月14號,劉錦棠攻克熙川,殲敵八百人,第三師團北部主力五千餘人突圍,撤往清川江以南的熙川城,趁著大雪修築防禦工事。

  日軍的橫徵暴斂使得熙川城內的朝鮮平民發生暴動,11月到12月初,熙川附近的朝鮮軍民死於日軍徵役者近萬,被屠上萬,逃亡者無數。

  陸地戰爭的停頓讓日本產生了一絲可以議和的幻覺,外務省開始加大對北洋、後黨和各地督撫的攻勢,試圖孤立南洋,逼迫南洋同意議和條件。

  翰林院的清流們圍繞在翁同萬的身邊,天天遞摺子,發文章,不但斥責北洋畏戰,同時還要求南洋陸軍現在向平壤進軍,速速克復朝鮮。

  面對這種東西,左念微手上可不缺喉舌,南洋日報等報紙就可以將這些人的酸腐文章駁的體無完膚。

  但作為帝黨之首的翁同萬很清楚,帝黨依然弱小,關鍵就在於手中沒有槍桿子。

  如果不能扳倒北洋,帝黨就不可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槍桿子,所以聯南制北依然是翁同萬的首選。

  而對於北洋來說,李鴻章首選的依然是“以夷制夷”的策略,即聯日抗南、聯法抗南。

  在李鴻章眼裡,南洋也當屬於“夷”,李鴻章的心裡最低預期是割讓安南、朝鮮和一定數量的賠款換取日法平衡南洋。

  因此北洋除了與日本頻頻接出,還與法國、德國等國接觸,希望獲得他們的支持。

  但對於列強和朝中的壓力,南洋依舊只有一句話:“日本歸還朝鮮、琉球,割地賠款,重新商定通商協定。”

  這樣的條約肯定是不可能通過的,隨後英國站出來當和事佬了。

  英國駐華公使歐根納爵士特地拜訪左宗棠,希望能夠促進南洋與日本的和談。

  英國人提倡南北分治,日軍推出熙川,雙方以清川江為界,重修和好,並出面調解日本控制陸軍軍備。

  英國人想的很美,南洋陸軍的戰鬥力已經得到驗證了,拖延沙俄應當沒有問題,而日本則將陸軍軍費轉移到海軍上,來抵禦沙俄的太平洋艦隊,維持英國的遠東霸權。

  為了這一目標,英國還拉上了法國、美國,組成三國調解同盟,聯袂拜訪左宗棠。

  英國人白日夢做的一向很美,但沒有人是會按英國人的劇本走的。

  日本已經後繼無力,從11月中旬開始,國內就陸續有平民一揆出現,只不過暫時還沒有上升到武裝暴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