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悟秋懂 作品

第281章 土豬之殤

 王教授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強調一句:“這些豬,都是通體白色。”

 “在我國古代,豬的別稱又‘烏金’、‘黑麵郎’、‘烏將軍’等。有語句俗語最能說明豬的顏色:烏鴉站在豬身上——誰也別嫌誰黑。洋豬的引入,把我國黑豬的顏色也打亂了,160年的一張郵票上,就曾印著一隻花色母豬,正在奶著幾隻有黑有白的小豬崽子。”

 “而這些外來品種,到了我國,因為疾病或者雜交的因素,很快就絕種了。直到改革開放之後,老百姓手裡有錢了,豬肉也逐步走進了尋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是,大家卻發現,豬肉不夠吃了。”

 “土豬長得慢,養殖週期長,實在無法滿足老百姓對豬肉的需求,於是,土豬就逐漸在競爭的舞臺上,被生長速度更快,更適合規模養殖的洋豬淘汰出局了。隨著土豬式微,國人的腦海裡,豬的形象也就由黑變成白了。”

 “真正讓我們的土豬瀕臨絕種的,還是地方政府搞的‘一刀切’。按照《畜牧法》,禁止在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域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等小規模養殖單位。具體到地方以後,不知從什麼時候,就發展成了全國性的禁止農戶養殖土豬了。我記得有兩年,鄉鎮一級的政府,經常組織人手,到農村區搗毀豬圈、豬舍,因此,還發生了不少糾紛。正是這種大環境,讓我們的本土土豬,真正的瀕於滅絕了。”

 “浙東的‘兩頭烏’,東北的‘東北民豬’,湘南的‘寺門前豬’,膠東的‘裡岔黑豬’,海南的‘臨高豬’。當然還有我們淮州當地的‘淮豬’,(這裡,借用一下江蘇連雲港一帶的‘淮豬’,張冠李戴為我們淮州本地土豬,希望大家不要噴我。寫這一章,也算是為了呼籲保存我們傳統土豬品種,發出一點點微不足道地聲音吧。願土豬再次走上我們的餐桌,願我們的食物不要再被資本,再被‘洋’字號一統天下了……)這些土豬品種,都曾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傳,到現在,又全部瀕於絕跡。就以浙東的‘兩頭烏’為例吧,前年,整個浙東省金華市,也只養了五千頭左右的‘兩頭烏’母豬,這個數字,別說全國了,就連金華本地的市場都滿足不了。稀少的產量,讓‘兩頭烏’肉價飆升到四十元一斤,已然成了我餐桌上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