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假畫村

像這樣的奉承客套,他早就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

這一次願意來這裡出差,一來是他對這個大名鼎鼎的假畫村確實好奇,二來也是因為得知同行的人是陸熹朝。

自從當年對方一家人出了車禍以後,兩人就沒有再交流過了。

一直到去年的朝暉杯優秀作品畫展上,他們才短暫地進行了碰面。

說實話,徐行之這個人是有些傲氣在身上的,年輕一輩裡,值得被他看作真正的對手的,也就只有陸熹朝一個人。

陸熹朝對於考察評估的流程並不熟悉,他下意識看向了一旁的劉秘書,希望他能幫忙推進一下流程。

劉秘書接收他的眼神,立刻心領神會地點了點頭。

“行,林老師您也不用太擔心,大部分資料我們都已經是審查通過了,這次的考察評估說白了也就是流程上的需要而已。”

聽到劉秘書這番話,林敢略微鬆了口氣。

“接下來呢,兩位老師作為評估顧問可以和林老師交流一些藝術的問題,我會負責在一旁做記錄。”

劉秘書將問題引回了陸熹朝和徐行之身上。

徐行之在和人打交道這方面還是要比陸熹朝熟練得多,他輕車熟路地找起了話題。

“林老師,我們都知道您一開始是畫一些仿製畫為生的,但是您是怎樣接觸到這個行業的呢?”

林敢苦笑了一下,開始慢慢講起了自己曾經的故事。

“我們這個村子,以前其實是以染整香雲紗作為主要生計來源的。當時是在千禧年的時候,村裡的曬莨場因為經營不善而宣佈破產倒閉了。

我父母生我生得晚,下崗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多歲了,而那個時候我才滿十五歲,但是家裡已經沒錢供我讀書,就連吃飯都成問題,

所以我就一個人跑到了y城市裡面去,想找個地方打工賺錢。”

聽到香雲紗和曬莨場這兩個名詞的時候,陸熹朝眨了眨眼,眼底閃過一抹訝異,沒想到會有這麼巧的事情。

他知道趙別枝他們正在錄製的這期節目主題就是香雲紗的染整工藝。

但沒想到促使林敢走上繪畫這條路的因素竟然也和香雲紗有關。

“那個時候我年紀小,力氣也小,幹不了在工地的那種重活,因為年齡不夠也沒辦法去廠裡當工人。因為沒有錢,沒有工作,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能睡橋洞和馬路邊。

後來實在沒辦法了,我就去求工廠收留我,我不要工錢,只希望有個地方能夠管我吃住。”

林敢回憶起這段辛酸的往事時,語氣裡滿是感慨。

“後面就找到了一家藤籃廠,主要是給樹脂人物畫花紋上色,那個時候可能因為年齡小,腦子比較靈光,上手就比較快。後面就又去了一家陶瓷廠,也是給那個陶器的底坯畫花紋嘛。

再後面,有人看我畫畫技術還不錯,就介紹我去了y城市裡的一個城中村臨摹假畫,他說幹這個賺錢比較多。

那個村最開始是一個港城老闆投資的畫室,後面越來越多的老闆看到了商機,因為y城的人工比起港城、k國和j國來說都要便宜很多,所以村裡就有很多畫室招募畫工。

村子裡的基本上都是像我這種剛從農村進城打工沒多久的,每天要做的就是仿畫。

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學畫梵高,因為一幅畫畫好就可以直接賣出去了,那個時候顏料、畫筆、紙都是成本,容不下浪費的。不管會不會都得畫,畫不好就一直改,直到能夠達到要求賣出去為止。”

這段經歷聽起來荒誕而又曲折,陸熹朝和徐行之都不由得聽入了神,也沒人出言打斷林敢的講述。

“當時畫那個仿製畫是按幅計費的,一幅畫如果賣不出去工錢就沒有了,可能就是少吃兩頓飯的問題,所以大家都很珍惜每一幅畫的機會,因為畫畫不能不吃飯,這個本身也是力氣活的。”

“老實說,那個時候,我其實連梵高是誰我都不知道,就只能埋頭畫,因為畫了才有錢,能吃飽穿暖,不用再去睡大街睡橋洞,還能攢點錢寄給家裡面補貼家用。”

誠然,儘管早就知道畫這種仿製畫的畫工往往都是走投無路才會從事這一行,但真正聽到對方的講述那些年的痛苦時,帶來的衝擊仍然是巨大的。

徐行之此刻都已經收起了最開始那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專心致志地聽著。

“那幾年就是基本上沒怎麼見過外面的天空,就感覺一直都是待在畫室裡面,因為永遠有催促完成的訂單,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就是畫畫,一直畫。

但是畫了幾年以後還是有長進,模仿的技術越來越高,速度也越來越快。

一開始畫一幅畫可能就要一兩天,到後面縮短到半天,再到基本形成了肌肉記憶,不用看原畫不用打草稿就能畫,一幅畫快的時候就幾個小時,最快的記錄是半個小時。”

聽到這裡的時候,陸熹朝和徐行之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了震撼的意味。

不得不說,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太壞。

慢慢地,林敢開始單幹,開畫室招畫工,接到的單子越來越多,每個月有六七百張,平均一天就要畫二三十張。

“那些老闆的要求其實不高,主要就是數量管夠,然後不要走樣,再加上按時交稿不拖拉就行,沒有人去深究其中的美感、藝術之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