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度 作品

第243章 憶往昔崢嶸歲月(二合一)

李村長點點頭,“我們這門手藝從明朝就開始了,一直往下傳,一百年前,就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整個遂平到處都是曬莨場,有五百多家,你能想象嗎?”

“那個時候,咱們的香雲紗是主要銷往南洋,就是現在的東南亞那些國家,非常受歡迎。”

李村長說著指了指自己身上的香雲紗中山裝,“因為那些國家屬於熱帶,氣溫高,咱們香雲紗的主要特點就是輕薄透氣,而且它不會走光。

大家都知道嘛,大多數衣服料子如果太薄了,它就會很透,有走光的風險,但是香雲紗就不會。”

他說著起身去找出了一件香雲紗的上衣,將其小心翼翼疊了起來,最後竟然可以疊得放進衣服口袋裡面。

不光是在場的趙別枝和工作人員,屏幕前的觀眾們也紛紛瞪大了雙眼。

【啊?】

【媽呀,是真的很輕薄啊】

【我這種一到夏天就變成裝在套子裡的人,真的很需要這種面料的衣服】

【但是香雲紗真的好貴,一條裙子就要好幾千了】

【我要給香雲紗澄清,這個衣服真的非常耐穿,我媽十多年前買的一條旗袍,去年夏天都還照穿不誤】

【真的假的,我有點心動了】

回憶著過往的鼎盛,李村長的神色卻有些落寞,“不過後開經歷了各種事情,遂平的曬莨場大大減少,到現在也就只剩下七八家了。”

五百多家到七八家,不得不說,這其中的落差可以說是斷崖式了,也難怪李村長會表現得如此落寞。

“那麼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導致了這種結果呢?”趙別枝問。

“這個原因就很複雜了。”李村長嘆了口氣,開始講起了一個冗長的故事。

*

華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尤其是夏季,可以稱得上是酷暑難耐。

因而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輕薄透氣的面料來製作衣衫。

後來,珠三角的漁民們發現,用薯莨的汁液來浸泡漁網後,漁網會變得更加堅挺耐用。

人們開始試著用這種汁液來浸染衣物,發現衣服也會變得輕薄耐用。

久而久之,生產絲綢的農戶將這種方法用於浸泡絲綢面料上,便織造出了香雲紗。

這種工藝傳承了五百多年,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遂平區產生了新的坯紗製造方法,也使得香雲紗的紋樣更加豐富。

那個時候的香雲紗發展到了鼎盛,整個遂平區的五百多家曬莨場,有工人上萬人,每天就能夠生產出四千米的香雲紗。

這些香雲紗暢銷國內海外,民國女作家的書裡,穿著香雲紗旗袍的美人們嫋嫋婷婷地出場。

由於香雲紗製作工藝複雜、工期長、數量少,這種昂貴的紗綢製品曾價比黃金,而被稱為軟黃金。

香雲紗逐漸成為了嶺南地區,尤其是遂平區源遠流長的特產。

這些香雲紗帶來的財富養活了遂平區的百姓,讓這裡成為了富庶的魚米之鄉。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衣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新的紡織技術和麵料層出不窮,香雲紗這種製造複雜,無法用大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價格高昂的金貴面料也就逐漸被大眾所遺忘。

由於時代的原因,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的時候,香雲紗基本停止了生產,工人們被遣散回家,只能進入田間地頭開始務農。

一直到七九年改革開放,懷揣著對於香雲紗的熱愛,李正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個擔子,重新開辦曬莨場,召回那些曾經的工人們。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過去了二十年,大多數的工人都已經天命之年,最年輕的也都是四十多歲了。

對於李正來說,這些工人們是打心眼裡相信自己,同時也是出於對於香雲紗的熱愛,才把自己剩下的幾十年的前途都交到了他的手中。

他身上的擔子其實是非常重的,曬莨場百廢俱興,國內外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空白期,都是需要他一點一點去跑市場,重新開拓佔據市場份額的。

當時的李正心裡其實並沒有底,但面對工人們無條件的信任,他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