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日出的月亮 作品

第70章 環大明沿海經濟帶

 “而廢除徭役本質上就是在釋放多餘的人力,這些人力最後都需要有朝廷牽頭,將他們集中起來,引導到新的生產路徑中去。同時把江南地區原本粗放的勞動模式,變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模式。” 

 “只有這樣,您才能最大程度的掌控江南地區,而要實現這一點,梳理農民和土地的關係,打通稅收的渠道,為農民減輕負擔,更大程度的解放生產力都是勢在必行的。” 

 朱棣按住了自己心中的激動,蕭盼盼的這些提法讓他在一瞬間就廓清了自己的思路。 

 不止是他,其餘時空的帝王們也在思考起了這些提議是否可以在自己的時代實行。 

 “什麼是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模式?”朱棣需要知道更確切地意思。 

 蕭盼盼想了想,“舉個例子吧,比如棉布產業,朝廷搞一個棉布製造中心出來,打破原來小作坊的生產方式,把最大部分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招聘織戶,工人進行生產。注意,是招聘,就是要給人家工資,甚至包吃包住。” 

 朱棣頭上出現了黑線,都給飯吃了,還要給工資? 

 無數的地主們也開始嚎叫起來,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在挖他們的根。 

 “這樣一來,不僅能降低棉布的生產成本,與此同時,作為朝廷還能將南方的手工製造業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從而側面削弱南方地主勢力的能量。” 

 蕭盼盼頓了頓,“接著,再配套對應的商業發展政策,比如打破士農工商的桎梏,推行四民皆本的方針,鼓勵商人進行相關產業的配套生產,壯大商人階級的同時,促使一部分舊地主階級向商人和工廠主的身份轉變。” 

 “這樣一來,您對南方地區的結構性梳理就算是完成了一大半,江南地區的發展收益也會有大部分切實的回到朝廷的手中。” 

 聽見這樣的政策提議,一時間整個江南地區的地主和商人都陷入了五味雜陳的情緒當中。這裡面有憤怒,但也有希望。說白了,就是蕭盼盼的政策並沒有讓他們陷入死地,特別是對於那些腦子活泛的地主家庭來說,這還是一個機會。 

 “為什麼只是一半?”朱棣提問。 

 “因為另一半在海貿。”蕭盼盼說道,“手工業製造的產品該往哪賣?在北方地區的煤鋼聯合體沒有基本實現之前,這些手工業產品進入北地就是一種變相的財富吸血。所以這些東西的銷路,根本上在海外。” 

 隨著蕭盼盼的說明,光幕上出現了對應的航海圖。 

 “泉州,就是廣州,自古以來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