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漢語拼音

 立德,立功,立言,誰不想做到了,只是太深奧的東西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但搞一下文字研究他們覺得自己還是能做到的。 

 “第二個普及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拼音推廣。” 

 這個新鮮的詞彙讓古人們思考了片刻,根據字面意思的理解,他們很快將這個詞跟傳統的直音法連接到了一起。 

 “你們的時代學習認字,大部分採用的是直音法和反切法。”蕭盼盼頓了頓,“這兩個方法最大的問題是,它需要通過認識更多的漢字來進行解讀。” 

 嬴政聽到漢字這個名詞時,心裡格外的不得勁兒。 

 “比如東漢經學家高誘給《呂氏春秋》中,相與私哄的哄做注時,就說,哄,讀近鴻,緩氣言之。” 

 蕭盼盼攤了攤手,“反切法大概是從東漢時期開始推廣的,它改進了直音法的弊端,其本質就是所謂的拼音。一個字作為反切上字,決定聲母,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作為韻母和聲調。如東字,就是德紅切。” 

 一眾東漢之前的文人瞬間一通百通,立刻就知道了這種方法的妙處,其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幾乎可以拼讀出所有的漢字讀音。 

 “但同樣的,它的學習成本也很高,一般人在沒有老師教導和大量書籍的輔助下,根本學不會。而且漢字不是表音字,他的讀音變了,字形卻不會變,這就又是一個麻煩。” 

 嬴政在這一點上其實理解的不深,因為小三三的高科技轉化,蕭盼盼的發音,口語等完全符合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其餘連接到的時代也是如此。 

 當然,在這一點上他並不是不知道,各地語言發音的差異化他很清楚,因為在夏代時就推行了雅言,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到了周代時這種體系已經徹底完善。 

 “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注音字母被提了出來,這起源於元明時期,大量的西方傳教士開始用外文來給漢字注音,學習中國的典籍。它的優點是字母數量少,只有39個,同時照顧了古音,而且念法固定不會像反切法那樣,有不同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