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風聽 作品

第九十七章 勝者為王

 正義不僅是個人的德性,而且是國家和個人的共同德性,是國家和個人的雙向約束和互動,是對個人更是對國家的要求。正義是理想國的核心概念。 

 因為羅伯特的緣故,他突然對於自己在這個月要講什麼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了,於是他把矛頭指向了精英主義,決定向社會達爾文主義開火。 

 很多人在今天依舊認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理論才是人類社會最合適的發展方向。 

 因此,他們認為只有適應當前環境的優勝者才能生存,不適應者只能遭受滅亡的命運。 

 “那麼這種想法真的對嗎” 

 洛鴻在課程開始之初依舊嚮往常一樣先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在讓臺下的同學一方面對自己所要講的主題有一個提前的認知。 

 然後就是讓大家都帶著他的問題去聽,去思考,從而從他的教學中能夠獲得自己的觀點。 

 而就是這麼一種社會基模,根據自然界‘食物鏈’現象提出“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並以此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 

 據上古時期資料記載,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研究物種進化的時候認為自然選擇是主要原因。 

 因為在生物的生存競爭中,有利的生存變異就會被保留下來,相反的不利於生存的變異就會被自然淘汰,從而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 

 因此他認為物種的進化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緩慢進行的。 

 然而有人就由此為社會理論為依據從而建立了新的社會主義,這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他們運用生物進化的優勝劣汰套用在社會上形成社會達爾文主義。 

 從而支持他們的政治立場,而政治又和經濟息息相關,因此這一套理由的最終目的還是市場資本主義。 

 他們認為強者可以高高在上,而弱者只能被統治然後被淘汰,因此社會中的階級存在也是有優勝劣汰的選擇。 

 而資產階級是進化中的強者,無產階級自然對應著進化中的弱者,由於資產階級在社會生存法則中取得了勝利。 

 所以才是資產階級,而作為失敗者的無產階級就應當被他們剝削 ,這就是他們眼中優勝劣汰的表現。 

 同樣的,以小見大,那些實力弱小的國家在競爭中被強大的國家擊敗,因此他們的命運自然只能是被征服,和被奴役。 

 因此社達在中夏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強者為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因此這也是社達在如今這個社會依舊大行其道,可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勝者為王那是叢林法則,而人不是動物。 

 人和動物的區別不只是在於他們可以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在於人擁有動物所不存在的理性,也就是區別於獸性的人性,不管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但是他最終的目的都是向善,因此,人不是動物。 

 而社達只適合於沒有人性的動物叢林之中,並不適合擁有人類理性的文明基本準則,因為動物的叢林是無序的,才需要這種勝者為王的叢林法則。 

 畢竟人類的秩序就是用來杜絕動物世界當中無序的弱肉強食,因此只要有人認可這個理論,那麼他從一開始或許就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