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說風聽 作品

第一百六十一章 墨銘上

 古(宋代晁貫之《墨經》)料中有關採集松煙有這樣的描述:

 松柴不能隨意砍伐,應先用鋒利的斧頭輕砍松樹,查看滲出樹脂的反應,樹脂分泌豐富時方可砍伐,砍下後以3到5根松柴燒。距離火焰愈遠愈能採到好煤,在距離火焰最遠的頂部收集的煤叫做頂煙。有的墨標明瞭由頂煙所制,以示為品質優良的好墨。

 用松煙制墨要選擇肥膩、粗壯的古松,另外小的灶採集的煤品質比大的灶採集的好。

 煉煙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這裡要做的就是和料”

 曹建國帶著眾人來到了一個房間一邊講解一邊示範。洛非池和小曹並沒有跟上來,似乎有什麼事要單獨說。

 和料,是製作墨錠的重要步驟,指的是將煙與膠拌和成墨坯的工序,煙與膠的混合比例一般為2:1。

 除了選煙之外,膠是決定墨質的首要因素,好的膠能造出好的墨,膠質通常用獸皮、獸骨、魚皮、魚骨、魚鱗等製得。

 將骨膠倒入鍋中,和水加熱至化開,再倒入攪拌機,然後倒入收集好的漆黑油煙及配料一起攪拌。

 另外也會添加麝香、檀香等香料,或是金箔、珍珠粉、玉屑、熊膽、紫草、丹參、藤黃等材料,以達到增色、添香、堅墨、發彩、防腐等目的。“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

 在制墨過程中加入香料是為了消除墨中膠的氣味,動物性的麝香和植物性的龍腦(冰片)都是受到重視的珍貴材料。

 麝香是林麝、馬麝鹿等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也是一種藥材。雄性麝鹿從2歲開始分泌麝香,自陰囊分泌的淡黃色、油膏狀的分泌液存積於位於麝鹿臍部的香囊,並可由中央小孔排洩於體外。傳統的方法是殺麝取香,即切取香囊,先行乾燥,腺囊乾燥後,分泌液變硬、呈棕色,成為一種很脆的固態物質,呈粒狀結晶。

 冰片又名片腦、桔片、艾片、龍腦香、等,是由菊科艾納香莖葉或樟科植物龍腦樟枝葉經水蒸汽蒸餾並重結晶而得,亦有用松節油經一系列化學方法工藝而得。

 蒸膠的好壞和膠煙配製都會影響發墨的效果,其中最關鍵的是蒸膠,最要緊的是看液體膠的氣泡,必須全是小氣泡了才行。如此做出來的墨才“易發墨、不滯筆”。

 膠的配比在許多用墨人的眼中尤為重要。許多畫家不惜重金購置老墨,就是因為老墨在歲月的洗禮下完成了“褪膠”,不容易澀筆,墨色更渾厚,膠敗而墨調。

 現今制墨業一般採用的和膠配比一般為55%——65%,因為膠重,在壓制時更容易成型,幾分鐘便可脫模。和膠配比越低,做一錠墨時的壓制時間越長,古人言:輕膠十萬杵。

 和料做成墨坯後,等水分蒸發一部分後開始搗研、揉搓。

 放置墨坯的案板要塗抹一層菜籽油,工人的雙手也要塗抹上菜籽油,防止墨泥粘連。

 古時制墨以青石作臼,檀木作杵,搗時如干燥粘杵,可反覆灑少許中藥汁,直至搗勻搗透才能出臼,故有墨不厭搗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