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個名很難啊 作品

第554章 轉向?

 其中,有來自日耳曼的默克公司; 

 有來自高盧的賽諾菲、施維雅; 

 有來自童話王國的諾和諾德; 

 還有來自鐘錶國的德羅氏和諾華; 

 ……等等。 

 沒有約翰。 

 約翰已經於今年1月正式退歐。 

 歐洲也不想再帶他們玩了。 

 這些醫藥巨頭,主要是想通過訪問得到直接專利授權。 

 在歐洲本地自行生產“冠克”,滿足“抗疫”需求和民眾日益旺盛的生活要求。 

 他們的理由非常充分。 

 拜爾的產能並不能滿足需求。 

 世界也是一體的。 

 疫情目前在歐洲,只是穩控,不是結束。 

 歐洲結束疫情,對全球都有好處。 

 國內藥企也很無奈。 

 樂達投資當初授權時,就已經明確規定:產能供應在滿足國內需求前提下,才能對外出口。 

 而國內市場需求有多大?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國內的ed隱疾者高達1.4億人。 

 這些才是真正的剛性需求。 

 如果再加上改善需求,總數可達4億人。 

 4億市場規模,已經將20家藥企的產能吃掉了80%以上。 

 只有大約20%的產能面向全球市場。 

 目前,這些藥企正在瘋狂併購擴張。 

 畢竟,99元國內售價,和99美元出口定價,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監管層什麼意見?”常樂問。 

 “沒有直接表明態度,但是能感覺到,他們希望我們能夠開放專利技術授權。”曾熙說: 

 “通過廣泛技術授權,可能會從中獲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這段時間,我讓趙志偉他們分析了一下歐洲此行的意圖,趙志偉的結論是政策轉向。” 

 “轉向?”常樂訝然。 

 歐洲或者說歐盟,一直以來都秉持著地緣政z視角來看待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在雙方對話關係上,經歷了合作、競爭、合作與競爭並存的三大階段。 

 1995年,歐盟出臺第一份對話關係文件,從戰略高度將國內視為全面合作伙伴。 

 雙方度過了十年蜜月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 

 戰略意義遠大於經貿層面。 

 來到2006年,隨著國內國力和影響力日益增長,歐盟感受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