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章 批評聲音

 因此,大家對於劉恢來說,更多是合作,並非上下級關係。 

 不要說他們,劉恢連罷免一個村長的權力都沒有。 

 事情進展很順利,象林縣原本就有一個海軍補給口岸,海軍得知以後,立馬報備天策院,天策院很快就同意了給象林縣培養出海的人才。 

 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百姓多了一份收入,政府多了稅收,海軍也能創造價值,造船廠勢必能賣出更多船隻。 

 劉恢得知以後,只是笑了笑。 

 他始終堅信一點,只要讓這片土地的人放開思想束縛,大家並不比其他人笨。 

 隨著華夏的發展,有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華夏經商、工作甚至移民定居。 

 華夏十六年七月中旬 

 一篇文章引爆了華夏上下議論。 

 這篇文章的觀點並不稀奇,文章指出:當尖銳的批評聲音消失了,溫和的批評聲音將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聲音消失了,沉默將變成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消失了,你不去讚美就是一種罪,當世界只有一個聲音時,那麼這個聲音一定是謊言。 

 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爆大家熱議,是因為文章裡面不斷提醒大家,作為華夏百姓來說,政府做好工作是自己的本職,不應該得到讚美,因為百姓付了報酬給他們,他們並非是無償工作,他們工作和普通人勞動並無任何區別,相反,他們還無法直接產生價值。 

 “這會不會對政府的人過於苛刻?”一貫喜歡打頭炮的陳紀還未開口,曹嵩卻先開口說話了。 

 “看上去苛刻,實則不然。”蔡邕微笑著看向一群老友。 

 “伯喈,這是何意?”荀爽問道。 

 “同樣的問題,多年前我問過劉恢。” 

 “他怎麼說?” 

 蔡邕端起茶杯,不慌不忙吹了一口漂浮的茶葉。 

 這讓一群老頭都有想揍他的衝動。 

 蔡邕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說道,“劉恢說,我們這些人除了俸祿以外,還得到了巨大的聲譽,甚至有青史留名的機會。 

 你得到的多,自然就要付出更多,就要接受更大的責任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