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新思潮

 襄平 

 七月下旬的襄平有些炎熱,而這一天,華夏日報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熱議,也許撰寫這篇文章的人也沒想到。 

 文章裡提出一個觀點:商業繁榮,代表一個國家的法治、自由和民主。 

 法治一詞,對於華夏百姓一點不陌生,因為最經典一句話描述過法治:在法治國家,你只要不違法,你無需向任何人和任何權力低頭;在人治國家,無論何時,你都得向權力低頭。 

 正是這幾句話,讓普通百姓真正明白什麼是法治,大家的腰桿也開始硬了起來。 

 而今天報紙上的民主和自由,讓大家感到陌生。 

 民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過人民二字,他是將中國和人民連在一起,構成一個詞組。 

 當然,《管子.七法》裡也提到過: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這裡人民指的是庶民、平民、百姓。 

 歷史上,民主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意思是人民統治,主權在民。 

 文章中對自由作了一下解釋:自由是指只要不觸犯法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寫這篇文章的人沒有使用筆名,而是用了自己本名。 

 劉劭,字孔才,現年25歲,眼下是華夏司法大學的一名老師。 

 歷史上,這可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三國時期曹魏的思想家、政治家。 

 建安年間入仕,歷任廣平吏、太子舍人、秘書郎等,入魏後,歷任尚書郎、陳留太守、騎都尉、散騎常侍,受爵關內侯。 

 歷史上,劉劭善於品評人物,制定《都官考課》72條為選拔人才規制,著有《論略》、《人物誌》等,《人物誌》是歷史上中國第一部人才學專著,打破了固有偏重儒家,夷道德選拔人才的局面。 

 後來著有《法論》等,把人物分成“三材”、“十二流品”……。 

 如果劉恢在,他一定會大感驚訝,華夏開啟民智,走公天下的道路,對於華夏來講,思想家比自己更加重要,因為他們的話簡單,但是能啟迪民智,最容易觸及到普通正常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