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仗劍行 作品

第538章 工業:石油產業發展

 第538章 工業:石油產業發展

 “嘩啦啦……”

 “嘩啦啦……”

 輸油管道內,好似小孩飆尿一樣的黑色液體,不斷的從管道內注入那頭的提煉機內。

 這種提煉機,其實說好聽是提煉,實際就是一種對石油的保存,真正的提煉過程,實際還要經過很多道繁瑣的工序。

 而在這其中,最先被提煉的就是就是那百分之三十的汽油和柴油。

 在如今的漢國,實際汽油和柴油的區別並沒有後世那麼大,多數內燃機車型,都是配備汽油和柴油兩個版本,不像後世那樣,用柴油的,漸漸淪為了大型機械以及所謂的貨車。

 事實上,從一開始的時候,漢國的內燃機,一直都是使用柴油,而非後來因為汽車技術研發擠進來的汽油,畢竟汽油的佔比其實一直都不怎麼高,甚至要比柴油少了至少一半。

 (漢國目前的提煉技術標準)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大多數涉及內燃機的廠家,自然而然喜歡用柴油,而非製造工序更多,運輸更加麻煩,且使用場景更加單一的“汽油”,汽油在這個時代,其實更多是那些高端內燃發動機,在展現自己實力的標誌,而非市場上的主流。

 “噠噠噠……”

 抽油的機器,不斷髮出轟鳴聲,滿身油汙的石油工人不斷的圍繞著油井轉,在他們那被烏黑石油遮掩的眉宇間,眼前的油井,就是他們賴以生存,一家老小吃飯的傢伙。

 石油產量越高,他們拿的錢就越多,相反,一旦這個油井停產,那麼他們當中大多數都要打道回府,尋找新的“採油機會”。

 要知道在前兩年,這種事還不怎麼常見,大多數人開完一個油井,或者某個油井停工,都會很快的找到屬於自己老本行的工作。

 但是自從前年朝廷發佈“石油產量限制法案”後,他們這些“打一槍換一槍”,不斷漲薪的的好日子,就越來越少,甚至到了現在,能繼續幹下去,就是好事。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漢國對內部石油產業的調整。

 漢國之前對石油的一貫看法是,這個行業目前還處於開拓階段,所以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基本上就是你開了油田,就能夠賣錢,根本不管開了那麼多用不完的油田,會有什麼後果。

 在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以及打擊其他石油國家生產石油的積極性,在前些年的時候,漢國對石油的態度一直都是“降價”完後,再降價。

 只要沒有跌破成本線,石油的價格就得降,這麼做的目的,其實不單單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還有促進汽車行業乃至其他內燃機行業的想法。

 畢竟只有石油足夠廉價,那些購買汽車的人,才會感覺到出行真正的便利,畢竟任何東西,只要一便宜,買它的人就會多,而東西多了,就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市場份額的擴大。

 市場份額大,最大的好處,其實就是該產品後續競爭力,以及對用戶的綁定和調教。

 考慮到當時漢國急需石油帶動整個內燃機產業的發展,所以對任何和石油有關的行業,實際都是開綠燈的,可以說只要你是來搞石油的,那麼你就會看到一片廣闊的藍海,在這藍海內,伱無論是游泳,還是划船,甚至直接坐遊輪都可以。

 在這樣的一個近乎沒有法律的賽道內,你基本上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

 而在這其中,自然誕生了所謂的“百級油田”,而這麼多油田擠在一起,自然而然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石油的產量問題。

 最開始石油的產量,在煤油燈時代,每年的產量最好的年份也才一百萬噸出頭,但是到了內燃機,尤其是發展出汽車之後,整個石油產量,實際已經飆升到了兩千萬噸,而且這個數字還只是漢國一個國家的數字,不算波斯和東羅馬的巴庫油田。

 而整個市場的需求,目前也只是在兩千五到三千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漢國有最少三分之一的石油產量是過剩的。

 而最可怕的是,這個數字並沒有停止增長,還在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速度進行增長,且看不到盡頭。

 如果說在後世石油產量的增加意味著價錢便宜,能夠讓更多的人加的起汽油,開的起車,那麼在這個時空,石油產量每增加一步,實際都是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要知道石油的儲存,看似簡單,實則是很麻煩的,所謂那種“沉入海底”,找個坑埋了,都是一個很不現實的東西。

 目前漢國對石油的儲存,其實還是來源於儲油罐和煉油廠。

 而這些無一例外,都是要花錢的,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些多出來的石油,本質是在過度消耗漢國國內自身資源。

 因為儲存成本的原因,在前兩年的某些地方,將石油倒入河裡,並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運輸的成本原因。

 很多石油,因為極其強烈

的市場競爭,就是這樣死在路上的。

 在當時,開採石油雖然依舊賺錢,但其實已經是一個越來越浪費資源,利潤越來越單薄的行業。

 甚至在當時,西京日報的一篇名為“脫軌的石油”,還曾引起巨大的轟動,從而將石油行業真實的發展現狀,展現在漢國公眾面前。

 在這篇文章當中,作者先後用了三個詞來形容當時的石油行業。

 “低效”“過度”“低利潤”。

 這三個當中,低利潤最好理解,畢竟前些年漢國的既定石油戰略,就是便宜,便宜到所有人都用的起。

 在這樣一個指導下,石油的價格,實際上是連年走低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攤子鋪的很大的大石油公司,實際他們是根本不賺錢的,基本就是靠銀行貸款存活。

 畢竟他們早就的那些巨型煉油廠,輸油管道,實在太費錢了,而且重資產有一個巨大壞處,那就是短時間變現時間慢。

 而這些對於當時的石油行業,實際是致命的,前兩年,不知道有多少家石油公司,死在了這上面。

 當然,漢國國內的石油公司難受,國外的那些公司,實際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那個時期,巴庫每開採一桶石油,實際已經虧損了半桶了。

 這對於當時東羅馬帝國的財政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要不是後來英國的“殼牌石油公司”介入,獲得了百分之四十的股權,沒準現在這個西方世界,最大的石油,早就完蛋了,怎麼可能有現在佔據世界主流市場百分之十五的輝煌戰績。

 除此之外,波斯石油也是這場石油降價戰爭中的受害者,當時因為石油的不斷降價,導致波斯國內出現了對漢國的不滿,畢竟當初開採的石油的時候,漢國是和波斯簽署了“利潤分配”條件的,那那就是石油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屬於波斯,而在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還要再拿出百分之十,來投資波斯的各項產業和基礎設施。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因為石油價格持續走低,導致分配給波斯的利潤大幅度減少,從而導致了一個小規模動亂。

 (波斯財政目前有至少百分之十五,依賴於石油,石油收入減少,波斯對國內的支出,以及對某些人的安撫力度就會變小,而這些時間長了,都會導致動亂的發生)

 而利潤問題,又引出了又一個問題,那就是低效率,不要以為石油開的越多效率越高。

 事實上,真實情況是,油田越多,單個油田的開採量,打井深度反而越低。

 畢竟一旦什麼都對了,單個油田的重要性,也就下降了,從而引發了後面的過度。

 而這三個關鍵詞,組成在一起,就是幾年前,漢國石油的現狀,基本上就是一副“狂飆突進”,但又“強弩之末”的感覺。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兩年前,也就龍武三十三年的上半年四月,漢國內閣發佈了“石油產能控制法案”,後來被議會通過,而這個法案,其實就是後來的石油限制法案。

 看似控制和限制,只是文字上的差別,但卻是天差地別。

 控制只是控制石油的規模,而限制的含義,可就不只是限制產能那麼簡單。

 在這兩年的漢國石油市場,基本上度過了“限產”“削減”“提價”“合併”這四個階段。

 其中限產就是限制石油產能,這個石油產能不是以某個計量單位為主,畢竟從大的歷史角度看,未來石油產量的增長,實際是不可避免。

 生意漢國選擇的是靈活的“控量”,也就是按照前一年對市場的評估,制定市場的生產計劃。

 比如時候前一年是兩千萬噸,那麼今年按照最低百分之二十的增長,就得按照兩千四百萬這個數字來制定,但是考慮到市場的波動,那麼還可以上下波動幾十個點,最多不超過一半,而且還得時刻接受市場監督。

 一旦出現超出市場份額太多的石油產能,就會遭到所謂的罰款以及強制限產。

 並且對所有石油企業的稅務問題,進行重新的整頓,保證稅收的公正透明。

 也是因為這些各種各樣的麻煩,所以在前兩年,漢國的很多本來就不怎麼正規的中小石油公司,不斷的破產,以及負責人被帶走。

 而這些公司雖然死了,但他們留下的爛攤子可不少,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也就出現了後來的大規模的合併潮。

 在這個合併潮,漢國的石油公司,從最開始的六十五家減少到了只有八家。

 而那八家,又被好事之人稱為“八大金剛”,意為漢國石油的八個金剛。

 這八家公司分別是西京石油,金山石油,龍江石油,安順石油,北海煉油,麒麟油務,風暴油田,金箭潤滑油,美洲油田……

 這其中除了金箭是做潤滑油起家,其他幾家,都是以石油的時生產提煉運輸為主要業務。

 而在這八家當中又以龍江石油實力最強,擁有油田最多。

 該公司,幾乎佔據了整個幽州的油田,堪稱漢國石油產業當中的巨無霸。

 而

第二家公司就是西京油田這家老牌的石油公司,該公司最早就擁有整個西京地區的石油開採權。

 (洛杉磯地區的石油開採權)

 算是整個漢國為數不多擁有單獨地區石油專項開採權,以及壟斷地位的資源型公司。

 但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西京石油實際是一家官企,而非類似於其他幾家公司那樣的私人企業。

 而排在西京石油後面的實際就是和西京城一直保持競爭的金山石油。

 要知道金山石油佔據的地理位置可以說相當完美,該公司所在的金山地區,有大量的可以低成本開採的油田,且靠近金山港這個漢國最大的商貿港口,所以出口生意十分發達,金山石油最大的業務其實不在國內,而是國外。

 而該公司最大的海外對象,其實就是和漢國簽署了每年百分之十出口供應的德意志帝國。

 所以金山石油,也是漢國少有靠海外市場養活自己的石油公司。

 除了這三家領頭羊,以及金箭潤滑油這個異類之外,剩下的四家公司,實際都差不多,談不上誰比誰強,最大的差別可能是今年多賣了一百萬,他少賣了五十萬,根本無任何可比性。

 所以在排名的時候,大多數財經,商業類媒體,都喜歡將他們並列,而非排一個具體的座次,因為將他們排起來,實在太麻煩了。

 排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除了合併之外,石油行業最大變化就是漲價。

 有關漲價,其實最早漢國內閣那幫已經喜歡制定低價戰略的文官,實際是很不願意的,畢竟一旦提價,那麼也就代表他們之前的低價傾銷,打壓競爭對手的戰略失效,甚至還會讓本來奄奄一息的敵人起死回生,最後逆風翻盤。

 而翻盤,是大漢帝國最不喜歡的。

 但是考慮到市場需要緩和,需要盈利來保證石油技術,乃至已經合併過的大公司發展,所以有關於漲價的計劃,就擺在了大漢帝國那幫文官手中。

 只不過漲價是要漲價,但是如何漲價,卻成為了一個難題。

 畢竟已經把價格壓了這麼多年,突然一下子提高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很容易把世界石油市場搞崩。

 甚至還會因為一下子提高那麼多,一下子讓大量本來就無處可去的西方資本,重視起石油這條“前途無量”的康莊大道,從而拉高未來漢國向海外進取的成本。

 所以經過慎重的考慮,漢國選擇了一條比較穩妥的逐年增價的辦法。

 也是在這樣的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石油價格已經相比於前幾年的低價,上漲了至少百分之三十,而這個價格還不是終點。

 畢竟原來的價格實在太低了,按照漢國內閣對石油價格的評估,石油價格最好的點位,就是在最便宜時候的一點五倍左右。

 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是油比水便宜,在這樣的一個價格基礎上,哪怕漲了一點五倍,但也不會給人一種太高的感覺,甚至還會讓人產生一種油價再怎麼漲,也就那樣的心態。

 看似油價漲了,但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那些石油公司的盈利也隨著油價的增長,增長了至少一倍。

 而這些增長,最後換來的是,整個石油行業的繁榮,而石油行業的繁榮,又會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漢國的大多數人都會在這其中受益。

 畢竟就像帝國大學石油系教授張邵景所說:

 “石油作為一個涉及面如此之廣,產業鏈如此之大的行業,它的每一次增長,都會給漢國經濟,帶來至少每年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速,而這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速,換算過來,就是幾十上百萬人就業,而這些人又會產生新的消費,新的概念,新的科技,所帶來的好處,根本不是簡單的漲跌那麼簡單!!”

 而排除上面這些好處,這次的石油漲價,也不是沒有壞處,那就是讓本來奄奄一息的西方石油產業活了過來。

 尤其是那個目前對漢國威脅最大的巴庫油田,幾乎一夜之間成為了西方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甚至就連其擁有者東羅馬帝國,都從中拿到了不少經濟,以及那些看不到的好處。

 甚至石油的漲價,還帶動了一批新的石油探索潮,尤其是英國人,甚至已經開始滿世界尋找石油了。

 而除了英國以外,其他包括西羅馬在內的歐洲大陸國家,對於石油的渴望,更是達到了頂點,每年關於石油發展和探索的文件,像雨後春筍一樣被髮布。

 就像德國首相俾斯麥首相所說:

 “德意志帝國需要屬於自己的石油!!”

 求月票,四月衝刺中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兩年前,也就龍武三十三年的上半年四月,漢國內閣發佈了“石油產能控制法案”,後來被議會通過,而這個法案,其實就是後來的石油限制法案。

 看似控制和限制,只是文字上的差別,但卻是天差地別。

 控制只是控制石油的規模,而限制的含義,可就不

只是限制產能那麼簡單。

 在這兩年的漢國石油市場,基本上度過了“限產”“削減”“提價”“合併”這四個階段。

 其中限產就是限制石油產能,這個石油產能不是以某個計量單位為主,畢竟從大的歷史角度看,未來石油產量的增長,實際是不可避免。

 生意漢國選擇的是靈活的“控量”,也就是按照前一年對市場的評估,制定市場的生產計劃。

 比如時候前一年是兩千萬噸,那麼今年按照最低百分之二十的增長,就得按照兩千四百萬這個數字來制定,但是考慮到市場的波動,那麼還可以上下波動幾十個點,最多不超過一半,而且還得時刻接受市場監督。

 一旦出現超出市場份額太多的石油產能,就會遭到所謂的罰款以及強制限產。

 並且對所有石油企業的稅務問題,進行重新的整頓,保證稅收的公正透明。

 也是因為這些各種各樣的麻煩,所以在前兩年,漢國的很多本來就不怎麼正規的中小石油公司,不斷的破產,以及負責人被帶走。

 而這些公司雖然死了,但他們留下的爛攤子可不少,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也就出現了後來的大規模的合併潮。

 在這個合併潮,漢國的石油公司,從最開始的六十五家減少到了只有八家。

 而那八家,又被好事之人稱為“八大金剛”,意為漢國石油的八個金剛。

 這八家公司分別是西京石油,金山石油,龍江石油,安順石油,北海煉油,麒麟油務,風暴油田,金箭潤滑油,美洲油田……

 這其中除了金箭是做潤滑油起家,其他幾家,都是以石油的時生產提煉運輸為主要業務。

 而在這八家當中又以龍江石油實力最強,擁有油田最多。

 該公司,幾乎佔據了整個幽州的油田,堪稱漢國石油產業當中的巨無霸。

 而第二家公司就是西京油田這家老牌的石油公司,該公司最早就擁有整個西京地區的石油開採權。

 (洛杉磯地區的石油開採權)

 算是整個漢國為數不多擁有單獨地區石油專項開採權,以及壟斷地位的資源型公司。

 但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西京石油實際是一家官企,而非類似於其他幾家公司那樣的私人企業。

 而排在西京石油後面的實際就是和西京城一直保持競爭的金山石油。

 要知道金山石油佔據的地理位置可以說相當完美,該公司所在的金山地區,有大量的可以低成本開採的油田,且靠近金山港這個漢國最大的商貿港口,所以出口生意十分發達,金山石油最大的業務其實不在國內,而是國外。

 而該公司最大的海外對象,其實就是和漢國簽署了每年百分之十出口供應的德意志帝國。

 所以金山石油,也是漢國少有靠海外市場養活自己的石油公司。

 除了這三家領頭羊,以及金箭潤滑油這個異類之外,剩下的四家公司,實際都差不多,談不上誰比誰強,最大的差別可能是今年多賣了一百萬,他少賣了五十萬,根本無任何可比性。

 所以在排名的時候,大多數財經,商業類媒體,都喜歡將他們並列,而非排一個具體的座次,因為將他們排起來,實在太麻煩了。

 排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除了合併之外,石油行業最大變化就是漲價。

 有關漲價,其實最早漢國內閣那幫已經喜歡制定低價戰略的文官,實際是很不願意的,畢竟一旦提價,那麼也就代表他們之前的低價傾銷,打壓競爭對手的戰略失效,甚至還會讓本來奄奄一息的敵人起死回生,最後逆風翻盤。

 而翻盤,是大漢帝國最不喜歡的。

 但是考慮到市場需要緩和,需要盈利來保證石油技術,乃至已經合併過的大公司發展,所以有關於漲價的計劃,就擺在了大漢帝國那幫文官手中。

 只不過漲價是要漲價,但是如何漲價,卻成為了一個難題。

 畢竟已經把價格壓了這麼多年,突然一下子提高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很容易把世界石油市場搞崩。

 甚至還會因為一下子提高那麼多,一下子讓大量本來就無處可去的西方資本,重視起石油這條“前途無量”的康莊大道,從而拉高未來漢國向海外進取的成本。

 所以經過慎重的考慮,漢國選擇了一條比較穩妥的逐年增價的辦法。

 也是在這樣的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石油價格已經相比於前幾年的低價,上漲了至少百分之三十,而這個價格還不是終點。

 畢竟原來的價格實在太低了,按照漢國內閣對石油價格的評估,石油價格最好的點位,就是在最便宜時候的一點五倍左右。

 要知道那個時候,可是油比水便宜,在這樣的一個價格基礎上,哪怕漲了一點五倍,但也不會給人一種太高的感覺,甚至還會讓人產生一種油價再怎麼漲,也就那樣的心態。

 看似油價漲了,但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那些石油公司的盈利也隨著油價的增長,增

長了至少一倍。

 而這些增長,最後換來的是,整個石油行業的繁榮,而石油行業的繁榮,又會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漢國的大多數人都會在這其中受益。

 畢竟就像帝國大學石油系教授張邵景所說:

 “石油作為一個涉及面如此之廣,產業鏈如此之大的行業,它的每一次增長,都會給漢國經濟,帶來至少每年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速,而這百分之一的經濟增速,換算過來,就是幾十上百萬人就業,而這些人又會產生新的消費,新的概念,新的科技,所帶來的好處,根本不是簡單的漲跌那麼簡單!!”

 而排除上面這些好處,這次的石油漲價,也不是沒有壞處,那就是讓本來奄奄一息的西方石油產業活了過來。

 尤其是那個目前對漢國威脅最大的巴庫油田,幾乎一夜之間成為了西方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甚至就連其擁有者東羅馬帝國,都從中拿到了不少經濟,以及那些看不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