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仗劍行 作品

第527章 時空漩渦:殖民與甘地的誕生

 至於他們到底有什麼罪行,克里斯托沒有說,但大概率是目前正在倫敦內閣即將出爐的“反英罪法案”,按照這個所謂的法案的標準,只要是殖民地發生反抗,或者有對抗大英帝國,威脅英國公民的行為,當地的駐軍,可以不經過倫敦的請示批准,直接就可以出兵剿滅,甚至就算當地法庭判決,都可以直接走快車道,一步到位判處死刑。 

 至於這個死刑有沒有什麼邏輯,其實是有的,但還是英國首相本傑明的那句話一樣,一切的標準由我們來定義。 

 至於什麼是標準,那就要看你對大英帝國是否還有用處了,至於那些沒有用處的,直接連宣判和通告都不需要,就像現在的加爾各答城市大街上每天所發生的一樣,房樑上的吊繩,才是他們永遠的歸宿!! 

 而在整個衝突中,根據英國人內部粗略統計,最少死了大約一百萬到三百萬人,至於到底是一百幾十萬,還是二百幾十萬,誰也不知道,畢竟連英國人自己都說,統計所謂的具體傷亡數字,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畢竟那些印度人實在太多了,誰也不知道具體的數量。 

 當然,對外通報的時候,英國人還是需要維護大英帝國的“文明外衣”的,就比如在昨天下午總督府對外的公佈的數字看,印度人的傷亡數字是十二萬,至於到底怎麼得出這個十二萬的具體數字,英國人沒有解釋,外人也查不出來,但據英屬印度內部的某個官僚所說,這個數字是由本土的內閣決定的,之所以是這個數字,單純是因為那一天是十二號。 

 如果通報的印度人數,還只是一個維護文明的一種手段,那麼對外通報的,高達三萬人的英國,以及白人僑民死亡數字,就是典型的博取同情了。 

 這個數字,其實和所謂的日期完全不一樣,是本傑明內閣精心計算出來的數字。 

 三萬人這個數字,剛剛好是印度人傷亡的四倍,而這個倍數,剛剛合適,如果是什麼兩倍,三倍,都很可能激化本來就需要快速平緩下來的印度局勢,而如果說印度人的死亡數字是白人的十倍,那麼就會讓印度人產生一種,原來我們們沒有犯多大的錯,但是卻需要用十倍來償還的不公平感。 

 而四倍這個數字剛剛好,四口之家剛剛好符合這個時期印度很多未婚家庭的現狀,且會給他們造成一個錯覺,那就是殺一個英國人,盡然要用大半個家庭,甚至是全家來抵命,這種對於心理的琢磨,其實也只有英國這樣的老牌世界殖民帝國能夠做的出來。 

 甚至在英國的殖民部內,還有一群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他們一天到晚什麼都不用幹,拿著大部分英國人難以想象的高薪,只在幹一件事,那就是殖民地人的心理姿態,以及每年所需要的存活下來的生存資源。 

 雖然這個事情,就像後世所謂熱議的“三十三兩白銀”一樣,是那麼的可笑,但對於大英帝國這樣還在持續擴張的殖民帝國來說,保證帝國的延續和不間斷的收益,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而維持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水平,制定不同的策略。 

 大英帝國的殖民部值得所有國家學習!! 

 這句話出自漢國新任殖民部部長高長安。 

 而漢國在很多殖民地的規劃和治理方面,其實借鑑最多的就是英國,尤其是英屬印度總督區。 

 而在這次危機中,其實表面上看,大英帝國再次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卻帶來了巨大問題,那就是消耗。 

 在這場衝突中,看似英國人平息了衝突,但是卻付出了超過六千萬英鎊到八千萬英鎊的損失,這筆損失看起來還沒有一年在印度收的稅多,但不要忘了,這裡面很多都是表面損失,內在的隱藏損失,還沒有算在其中。 

 而且這些都還不都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整場衝突中,英國光是戰爭支出就超過了五千萬英鎊,這筆錢足夠組建一支世界一流海軍,但就這樣輕易的消耗在印度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這個曾經英國人以為的,自家奶牛廠的地方。 

 而這所造成的後果,就是未來每年在印度多出來的上千萬英鎊安全支出,這對於一向注重收益的英國人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甚至可以說,這會比再發生一次暴亂還要可怕。 

 對於英國,甚至是世界上大部分擁有殖民地的國家來說,當殖民地不僅不能為自己供血,反而要吸血的時候,這對於殖民國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在原時空歷史上,英國之所以放棄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除了兩個超級大國的逼迫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原來的那套統治殖民地,趴在殖民地人身上吸血的體系崩塌了。 

 這個時候再一意孤行的進行所謂的暴力統治,那麼其帶來的後果,將是剛剛經歷二戰的大英帝國無法承受的。 

 所謂的英聯邦,雖然是一個看起來美好的頭銜,但也是當時英國人給自己所找的,最好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