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嶽 作品

第217章 楊再興千里尋親,楊制使歸鄉奔喪

 “軍功爵?寨主所說,乃是秦朝軍功爵?”

 楊志不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他是楊家將的後人,梁山諸將裡面,他也是學習過兵法,算得上文武雙全是一個,秦朝商鞅變法的軍功爵制度他自然是有所耳聞。

 “沒錯,楊制使你是當過宋朝軍官的,你知道,他們即便是出生入死,又能有何作為?功勞賞罰,還不如文人一篇科舉文章,我要讓他們有以武而進身的渠道。”

 狄泉這麼說,楊志也是嗟嘆不已,身為楊家將後人,他們楊家將九代將門,出的都是武將,沒有文官,對這一點可是深有體會。

 那宋朝向來是用得著他們楊家的時候,就拿忠烈楊門來說事,然後把楊家將給搞得男丁凋零,用不著了的時候,就棄之如敝履。

 縱觀楊家將這些年,潘仁美,王欽若,謝金吾,龐籍都是文人與楊家將作對,就連謝金吾害楊家將,他說天波樓有損皇威,而後領旨拆毀天波樓的事情趙宋王朝都幹出來了,足以證明他們從來沒有把武人放在眼裡。

 而狄泉則看得更遠一些,秦漢唐三朝,中華大地上都是武德充沛之時,內外用武,無往而不利。

 但是,自此自科舉制度誕生以後,由於這項制度打破了門閥制度,所以自科舉考試普及之後,中國的朝代基本上都重文輕武,在宋代就尤其嚴重。

 可弊端也很嚴重,因為自此之後,著先進文治的中原國家武力值頻繁下跌,武風不振。

 反倒是保存著野蠻軍功制度的各個北方遊牧民族開始不斷發展,儘管文化程度落後,文明程度不高,卻三次顛覆漢人政權,金朝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滿清滅南明。

 從契丹碾壓北宋,西夏一隅之地幾乎拖垮宋朝,再到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後來清朝滅大順、南明,異族入主中原達四百多年之久。

 狄泉覺得,這就是漢人血性的喪失,因為重文輕武,武人改變命運無望,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那根尚武的脊樑被抽掉了。

 科舉制以前,是軍功授爵制,中華民族武德充沛,想當官封爵,封妻廕子得靠戰場殺敵,武人憑藉力鬥搏殺,還有上升渠道。

 宋朝全面科舉之後,文官開始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又不用上前線,待遇還高,然是看不起武人。

 趙匡胤還是以武官篡權奪位,更是矯枉過正的防著武將,愈演愈烈。

 直到被金國和蒙古兩次異族入侵亡國,也沒打醒他們。

 “那,具體如何?”

 楊志想要知道具體情況。

 “將戰功分為四等,拔城、斬將、破敵,稱為奇功,立為首功;其次為第一、第二、第三等,各轉若干官資,立奇功者還可獲賜錢物。”

 宋朝是根據兵種不同將軍功分為五等或四等,詳細規定了賞賜物品和數額。

 但是朝廷雖然有賞賜,但是賞賜並不足以激勵士兵拼死效命,賞賜的非常的摳門。

 而且,哪怕是這些賞賜,宋朝也不真的發放到士兵的手上,就算是發放了,這其中的數量也有極大的水分。

 原因就是一場仗打下來,需要的賞賜太多,宋朝財政會捉襟見肘,軍費本就高昂。

 想當初宋孝宗心懷大志,曾力圖收復舊土,於是在出兵之前盤算了一下國庫能應付得了幾場戰勝之後的軍隊犒賞。

 結果府庫財物只夠十三場犒賞所用,宋孝宗只得作罷,這沒錢還打什麼仗。

 記載雖有誇大之詞,但也透露出宋代軍功賞賜的花費極大。

 而狄泉主要是在政策上給予優惠,除了賞賜錢財之外,他把當年秦朝軍功爵的二十等爵位進行了細化。

 比如免徵勞役,脫離賤籍,賞賜土地等各項獎勵,用政策獎勵代替爵位。

 因為以往的軍功爵制度,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那些戰鬥力強的士兵在通過軍功爵制度獲得升遷後,就不會再去衝鋒陷陣了。

 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自然會盡量保證自己不死,在戰爭結束後受封賞,然後去家鄉置辦土地成為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