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的虎 作品

第671章 工商興,則富國裕民

 雲逍稍作醞釀,然後向畢自嚴問道:“畢閣老總理戶部多年,你說說,崇禎二年和三年的國庫收入,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

 賬本就撞在畢自嚴的心裡,他不假思索地說道:“除開查抄晉商、河南縉紳家產所獲,財稅增幅最大的,莫過於工商稅。”

 大明的財政來源主要有三項:農業稅、鹽稅、工商稅。

 其中農業稅佔大頭,鹽稅次之。

 而工商稅佔的比例,不足兩成。

 去年農業稅、鹽稅大體不變,卻減免了三餉這個大頭。

 國庫收入卻反倒增多了,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工商稅大幅度增加了。

 大明工商稅收,主要有坑冶課、酒醋課、商稅、關稅等。

 鹽茶實行專賣不在工商稅之列。

 增多的工商稅,主要是商稅、關稅。

 這得益於開海禁政策,以及海路的開通,使南北貿易量倍增。

 水泥廠、銀行貢獻的賦稅,也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

 雲逍頷首道:“短短一年,財稅就有了如此之大的改觀。由此可見,工商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經濟至關重要。這一點,幾位應該不會否認吧?”

 除畢自嚴和南京戶部尚書以外,其他人雖然心中有些排斥,卻不得不承認。

 兩千餘年的各代帝王,重農抑商都是其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

 士農工商,農業被稱為“本業”,商業卻被稱為“末業”。

 官員們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這種觀念早就根深蒂固。

 然而事實就擺在眼前,此時又身處因工商業而富甲天下的揚州。

 雲逍的話,毋庸置疑。

 接著雲逍通過大量的事例,來闡述工商業對國家的重要性。

 太深的經濟理論,他知道一些,卻並未多講。

 而是通過大量的事實,來深入淺出地講解。

 解決遼東移民、京城流民,就足以證明,發展工商業能夠解決勞動就業。

 而大明如今土地兼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最能立竿見影解決這一問題的,也只有工商業。

 水泥、王徵機(蒸汽機)等科技進步和創新,也都是源自工商業,反過來又推動工商業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