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 作品

第六十九章 兩大殺器

 鳳凰山下

 山林之間層巒疊嶂,鬱鬱蔥蔥,一聲聲戰馬嘶鳴聲打破了林間的沉寂。

 一大隊黑衣騎兵縱橫在山間,時而跨越障欄,時而衝刺陡坡。

 他們的馬蹄聲響徹整個山谷,彷彿是大地與天空之間的奏鳴曲。

 騎兵們身披黑色的戰袍,手持長刀,英姿颯爽,威武雄壯。

 戰馬高大威猛,毛髮如絲綢般柔軟,馬蹄如鋼鐵般堅硬。

 在山間的小道上,騎兵們時而單列前進,時而排成方陣。

 他們的隊形變幻莫測,彷彿是在行進間順便跳著一支優美的舞。

 每一次的跨越和衝刺,都讓兵士和戰馬感受到了彼此的勇氣和決心。

 人與馬結合的身影在山林之間穿梭,如同一群幽靈般神秘而又威猛。

 趙瑗領著王順等人站立在鳳凰山頂將軍臺上,俯視著山下一隊隊戰馬的揚鞭奔馳,不由得心中倍感欣慰。

 “諸位以為,四夷之戰馬如何?”

 趙瑗冷不丁的問了一句,不經意間便出了個考題。

 似乎想要眾人對大宋周邊對手的戰馬做個評價,順便考察一下眾人對於戰事的研判與分析到底如何。

 “在臣看來,大宋周邊之西夏、女真、吐蕃,加上之前的契丹,可謂是個個都有拿得出手的戰馬。而反觀大宋,優良戰馬無望,只能憑藉著矮小之南馬。”

 王順是眾人之中唯一有過抗金經歷的戰將,自然也是眾人之中戰馬接觸得最多的人。

 戰馬對於武將而言,便是戰場之中最值得信任和依靠的夥伴。

 因而大多數的武將對於戰馬都是如數家珍,王順自然也不例外。

 幽雲十六州,那是大宋心中永遠的痛。

 這片廣袤的土地,曾經是大宋的驕傲,並且是優良的養馬地。

 大宋失去了幽雲十六州,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戰馬來源。

 這對於大宋的騎兵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如今的大宋騎兵卻面臨著戰馬稀缺的窘境。

 他們的戰馬,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已經無法與大漢與大唐之時相比。

 大宋上上下下並非不知道戰馬的重要性。

 也曾多次頒佈養馬令,要求各地加強對戰馬的飼養和訓練。

 然而卻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執行。

 在大宋的社會中,戰馬的地位遠不如文人學士和官員們來得重要。

 許多文人認為,戰馬只是戰爭的工具,而文化和政治才是國家的根本。

 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得戰馬的飼養和訓練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在戰時,大宋的騎兵們往往無法得到足夠的戰馬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