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原木 作品

第四百二十四章 指點

    長安城裡勳貴眾多、世家縱橫,紈絝子弟也是多如繁星。

    這些好吃懶做的紈絝平素無所事事,吃喝玩樂招搖過市那是家常便飯,甚至欺男霸女擾亂行市亦是無比尋常。

    對於這幫胡作非為、視律法為無物的紈絝,普通的官員以及平頭百姓敢怒不敢言。

    便是那不怕事的御史言官屢次彈劾,這些人紈絝卻也是屢教不改,令大家煩惱不已,卻又束手無策。

    當然,若是論起長安城最囂張的紈絝,公認以忠義侯楊帆為首。

    這位棒槌雖然並不做欺行霸市之舉,但奈何名聲太響。

    毆打親王、拳擊國公,對於敵人更是毫無半點名憐憫之心……

    於是乎,滿朝文武莫不聞其名而心驚膽跳,避之唯恐不及。

    雖然這棒槌平素絕不欺凌弱小,但是長安城裡的大多世家勳貴卻是怨念深重。

    楊帆不欺負平頭百姓不假,可是專門與勳貴世家作對,這誰受得了?

    所以長安城裡的名門大戶嚴肅要求家族子弟近期謹言慎行,防止與楊帆這棒槌發生衝突。

    自楊帆這傢伙毆打佛門子弟、折辱京兆韋氏以後,聽說被李二陛下暴揍了一頓。

    甚至一紙禁令讓楊帆禁足在忠義侯府內,無事不得輕易出府,不過誰又知道楊帆會不會違抗聖命?

    聽起來楊帆是被處罰了!

    但仔細想想簡直就是撓癢癢,妥妥的形式主義。

    打一頓算什麼懲罰,這傢伙又不是沒被打過板子。

    禁足更是扯淡,與在家修養無異。

    不過,也讓大家知道楊帆在李二陛下心中的地位。

    甚至間接的讓長安城的這些紈絝子弟收斂了許多。

    讓長安城內過年的氣氛更是熱鬧和安定。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這首詩是流放詩人張說所著,表達了對來年美好願望的期盼,也體現古時人們對過年的重視。

    從古自今,每次過年的時候,最高興的莫過於孩子。

    燎火委虛燼,兒童炫綵衣。

    過年,不管是窮人亦或者富人,一般來說,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

    另外,為孩子準備新衣和豐富的吃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百姓過春節時燒爆竹已成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描寫的就是古人過春節放爆竹的場景。

    在唐朝中期以前,春節的時候是將竹子投進火堆裡,發出爆裂的聲響,寓意驅趕邪祟。

    到了唐朝後期,人們開始將竹筒填滿火藥,點燃後響聲宏大,聲震四方。

    自從駿陽坊無意間發明出來鞭炮以後,再加上上次接蕭後入府的宣傳。

    鞭炮瞬間為廣大百姓所喜愛,特別是小孩子那更是歡天喜地。

    楊帆正帶著賀蘭敏月與一眾僕從孩子歡天喜地的燃放鞭炮,心裡琢磨著是不是把煙花給發明出來。

    那種東西不僅看起來高大上,而且很浪漫的樣子。

    不過,若想要楊帆去親自動手,一下子又沒有了興致,說起來,楊帆更喜歡鹹魚一些。

    抬眼望向大門處,門楣上有家僕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個名字,稱為“桃符”。

    傳說神荼、鬱壘是倆兄弟,他們居住在桃樹下,有治鬼之能力。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神荼、鬱壘去世後,古人便把桃木作為古代驅邪所用之吉木,忠義侯府當然也不能免俗。

    雖然唐朝已經出現了楹聯,可惜唐朝還沒有還沒有春節貼對聯的習俗,缺少了一絲喜慶的味道。

    放了一陣鞭炮,一大家人圍著一桌吃著年夜飯,忠義侯府顯得其樂融融,大家都期盼著日子越過越紅火。

    看著這麼一大家子人,楊帆有些恍惚,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來到唐朝近兩年了。

    前世那遙遠的記憶已經漸行漸遠……

    席間武媚娘總是看向楊帆,欲言又止的樣子,似乎有話要說,卻終究沒說出來。

    因為楊帆實在是太高興,多喝了幾杯,也沒留意到。

    眾人輪流敬酒,楊帆又來者不拒,連除夕守歲也沒堅守得住,迷迷糊糊便睡了過去。

    第二天直至日上三竿,楊帆才再次在鞭炮聲中醒來。

    這個冬天,若是說起關中的稀罕事物,莫過於駿揚坊推出的鞭炮了。

    鞭炮的聲音不僅震耳欲聾,價錢也很是親民。

    最主要的是,震耳欲聾的響聲能夠烘托家門熱鬧的氣氛,因此,鞭炮極受那些高門貴府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