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原木 作品

第一百四十八章 敬服

    李淳風看得入神,不由自主拿起案几上的白紙仔細看了起來。

    白紙上縱橫交錯的各種線條形象地勾勒出一個立體的圖形,即使不懂看圖的人,也能大概看個明白。

    而一些古印度(天竺)數字標註在線條的邊上,顯然是表示各個位置的長度。

    本來有些複雜的圖紙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長寬高所需的度量,可是邊上有一些計算公式李淳風卻看不懂。

    此圖與大唐一般所用的平面圖相比,這種立體制圖與標註方法既方便又直觀。

    若是用到大型工程或宮殿的建築上,豈不是能夠讓監工更加清晰,也能有條不紊的按照尺寸一步步來。

    如此一來,既不會出現重複的工作,又不容易出錯。

    李淳風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思維漸漸跑遠了。

    即使李淳風自詡學究天人、見多識廣,但看這些古印度數字還是有些吃力的。

    特別是旁邊的一些公式他根本沒見過。

    比如有一些+-10÷的符號,讓他一頭霧水。

    雖然有些不知所云,但看起來簡直是太便利了。

    看了一會兒,李淳風一臉疑惑地開口問道:“忠義伯,這圖紙看起來一目瞭然,很是直觀,可用古印度數字標註的單位和旁邊的符號代表著是什麼?”

    看來看去,圖紙倒很容易理解,可標註的數字就讓他有些摸不著頭腦。

    這是火炕的圖紙,假如按‘分’的量度建造,也太小了點,如果按‘寸’來算,又太大了。

    楊帆這才反應過來,大唐此時的計量單位與後世有所不同,紙上的標註因為習慣當然是以釐米為單位。

    因為大唐的長度計量單位主要有五個,分別是分、寸、尺、丈、引,如今根本還沒有出現釐米這樣的計量單位。

    如果換算過來,一寸大約等於3.33釐米左右,這也難怪李淳風對計量單位有些疑惑。

    更讓楊帆驚訝的是,李淳風居然把阿拉伯數字稱為古印度數字,讓他有些難以理解。

    不過楊帆哪裡知道,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古印度人發明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祭祀等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

    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

    古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西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