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七百八十四章 印度賤民在非洲

楚軍在統一戰爭中前期,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口徑臼炮,走的是威力不足口徑來湊的路子。

如今這些歐洲國家們也這麼幹,不過這些早期臼炮在野戰中不太好用。

楚軍當年的臼炮體系,一般都是用來攻城的,基本沒在野戰中大規模使用……不是沒嘗試過,而是嘗試過了,但是結果不如人意甚至很悲催,所以才會放棄把早期的榴彈用於野戰。

目前,歐洲人就只能依靠射程只有幾百米的野戰炮,再加上射程更進,威力也不咋地的一些臼炮對抗楚軍的炮兵部隊。

如此在楚軍的火炮體系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擊了。

畢竟楚軍有著極大的火炮射程優勢,人家楚軍炮兵又不傻,可不會在三四百米範圍內和你對轟,而是躲在千米外開炮。

這種情況在東北非地區的幾場中小規模的戰鬥力體現的尤為明顯,海軍陸戰隊的炮兵們,都是在千米外開火,利用射程上的巨大優勢來獲得戰術上的優勢,而戰術上的優勢積累之後就變成了戰略優勢。

然後那些歐洲殖民軍隊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單方面捱打了……然後嘗試進行調整,不管是反擊還是撤退,最終都會落入下風。

一場敗,場場敗,最終潰敗就在東北非地區裡上演了……甚至這種潰敗都傳染到了隔壁當地的土著那邊。

楚軍由北向南,沿著海邊向推進的時候,沿途的一些當地土著都會主動放棄城市,不敢進行任何的阻攔!

楚軍太嚇人了!

不僅僅是海面上的那支龐大的讓人絕望,高呼魔鬼的艦隊讓人恐懼不已,楚軍的上岸作戰的地面作戰部隊也讓人絕望。

對於當地土著們的主動潰逃,然後把一些港口城市拱手相讓,楚軍方面自然也不會客氣,乾脆把東北非的沿海地區都一口氣拿下來了,並控制了所有沿海港口城市,進而完成了對東北非沿海地區的全面實際控制。

只不過後續還需要繼續南下東非沿海地區,但是又需要控制後方的東北非等地區,地面兵力已經有些不足了。

為了緩解征戰非洲地區的兵力不足的問題,楚軍從印度調來了兩千多名印度軍隊的士兵,並組成了印度軍團第三團。

之所以調動印度軍團這支僕從軍,倒不是看重他們的戰鬥力有多強,純粹是因為便宜。

調用正規軍的話成本太大,而且傷亡風險也比較大,要知道這年頭的非洲可不是什麼好地方,楚軍第一階段在非洲的戰鬥力,戰鬥傷亡沒多少,但是非戰鬥傷亡卻是達到了兩百多人。

這讓楚軍在後續的兵力調動裡就顯得更加謹慎了。

仗還是要打的,但是不能什麼事都需要正規軍來,同時這地方也沒什麼楚國人的移民,更沒什麼民兵,因此楚軍需要一支廉價的,不怕傷亡的僕從軍來輔助他們進行作戰。

印度軍團,承擔的就是這個責任,同時這也是當年成立印度軍團的主要目的。

如果不是想要搞一批炮灰部隊,楚軍幹嘛要搞什麼印度軍團啊。

印度軍團第三團兩千多名士兵乘坐船隻抵達摩加迪沙的時候,作為第三團裡的第二步兵哨下屬副哨官,來哈爾同尉就驚訝的發現,他們領取了全新的武器裝備:二十三年型火帽擊發槍。

這可是楚軍裡的正規軍制式裝備,來哈爾他們之前在印度的時候,最早的時候使用的是出口版火繩槍以及長矛,組成的是冷熱交替的軍隊……但是楚軍實際使用後發現這種軍隊真心不好用……

戰鬥力不咋地,隨便執行什麼任務都是死一片……對於楚軍而言,訓練印度士兵也需要成本的,這老死那麼多,訓練成本就比較大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僕從軍裡的士兵雖然都是印度賤民,但是所有軍官都是正兒八經的楚國人。

這些楚國人軍官們,從軍的那一天開始接觸的都是各種線列戰術或之類的東西,你讓他們指揮使用火繩槍以及長矛的軍隊……說實話他們真的不太擅長!

最後沒辦法,把火繩槍和長矛什麼的撤編了,然後給他們裝備出口版的燧發槍以及出口版火炮,這樣使用的都是線列戰術以及步炮協同,楚國人的軍官們指揮起來就方便熟悉了。

戰鬥力上去了,傷亡也小一些,成本也降低了。

因此目前印度方向駐紮的數千名印度軍團僕從軍,使用的都是出口版燧發槍以及火炮,戰鬥力還湊合吧。

只是來哈爾他們抵達非洲後,上頭就給他們換裝了制式的火帽擊發槍以及制式火炮。

這是因為印度軍團在印度的時候,自然得防著他們造反之類的,武器裝備能夠給個燧發槍就不錯了。

但是印度軍團到了非洲後,他們和楚國人一樣都是屬於外來者,都是歐洲殖民者以及當地土著的敵視對象……在這種周邊都是敵人,沒有本族人支援的環境下,就算背叛了楚國他們也活不久。

甚至一旦出現背叛後,他們被楚國斷絕了後勤支援後,他們立馬就會糧盡彈絕。

也就是說,印度軍隊到了非洲後,其叛亂風險大幅度降低,因此也不用擔心他們的叛亂問題。

同時把他們大老遠從印度調過來,後續還要維持他們在非洲大陸上作戰,這整體成本可不低,楚軍高層可不希望這兩千多人剛調過來,然後沒兩個月就死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