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疲 作品

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

而江畋正位於其中一艘,載量最大的遠洋剪尾巨船(洪蘭號)上。作為動則在海面上航行數月、大半年的遠洋巨型海舶;甲板下四層和甲板上三層,外加橫斷水密隔倉的佈局,足以運載巨量人貨。

也因此形成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綜合功能齊備,宛如海上小型城邑的船上空間。光是日常操作和運營的水夫、船工,還有其他常駐的火廚、醫師、匠人、雜役和護衛等,就高達上千人上下。

同時還可以搭載同樣數量的乘客,或是數倍於此的畜馬、藩奴;因此船上的居住設施也分為三六九等,其中既有提供遠洋移民的船底免費小艙,也有宛如富家院落院落,自帶花圃和果木的頂艙區。

相對於軍用戰船的樓船、艨艟、鬥艦、走軻和遊艇、海鶻的分類;民用的大船則是以千料(石)為分野,千料以下的命名千奇百怪,各具地方特色的沙船、福船、廣船等等,但千料以上相對統一。

以擁有最基本跨洋能力的,千料、千五料標準的飛魚船、剪尾船為起步,按照吃水的負載分為旗魚級、鮫級、鯊級、鯨鯊級、小鯨級、巨鯨級不等。但越大船隻,對港口水深和泊位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通常唯有各大市舶司所在的港口,才能提供短暫的泊岸和後續維修、營造的條件。而江畋正是得益於此,在福州市舶使所在的外海甘棠港內,正好遇上了這麼一支,順道北上的巡洄大船團。

所謂的巡洄大船團,乃是寰宇海內的航線上,一個相當特殊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最早可以上溯到梁公執政的末期;因為海外大徵拓運動的方興未艾,但民間的海上運力已經被壓榨和運用到了極限。

因為,與南線的南海——天竺——崑崙洋——赤海,沿途遍佈番邦城邑補給方便的傳統航路不同;從東南沿海出發的船隻,遠跨大洋抵達新洲大陸的海途中,僅有些零星分佈的莽荒島嶼可供接力。

因此,早期的航行條件相當的艱險惡劣;前往新洲大陸的船隻,浪損和失蹤的比例甚大。全靠早期唐人的探索者,在大洋深處的島嶼上,前赴後繼建立起來的據點和港塢,才得以慢慢堅持了下來。

故而,作為梁公晚年留下的德政和遺澤之一,就是大建遠洋鉅艦數以百計;並由官方出面組建教習所,突擊訓練大量的船工、水夫和導航、測繪等輔助人員;組成一支定期巡遊在東海外域的船團。

也最終在付出了無數代價之後,摸索出了一條相對穩定的航線。也就是從最南端的交州大港出發,一路北上經過沿海各大港市,補充物資、人手和移民之後;抵達北端的流鬼國(庫頁島)金山港。

然後,再沿著大片凍土、冰海邊緣的海潮,航行月餘抵達新洲大陸最北端的突出半島(阿拉斯加);籍此以海岸線為參照一路南下,抵達新洲西部沿岸的唐人諸侯領地,及殷人歸化各族的聚居地。

在此修整和補充數月、半年不等之後,才會繼續進發前往南方的海中列島(中美洲地區);一路穿行和中轉過新洲南部沿海,唐人建立的城邑和諸多土族番邦之後;才會重新駛入大洋折轉向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