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祈十弦 作品

第十章 童話與天使

    “如果他沒有被捕獲,這八十人總有一天會死去。因為孩子的心智會成長,但彼得潘不會。”

    劣者說到這裡,嗤笑一聲:“可就算他的手染滿鮮血,人們卻依然不願意殺死彼得潘。

    “因為當時第一共識剛剛成立不久,彼得潘反而作為了一個經典案例、作為了‘被寬恕者’。而他也要贖罪……贖罪的方式,就是永遠看守這些惡魔。

    “彼得潘的心智永遠也不會改變,這意味著他不會變得成熟、不會被惡魔誘惑、更不會被惡魔汙染。他甚至慾望和意志都不會改變——他的紅移與藍移數值永遠是六級。也正因如此,他是最好的典獄長。

    “他要看守這些惡魔到永遠,這就是他的贖罪。

    “諷刺的是……在‘彼得潘’這個惡魔被寬恕之後,關於‘彼得潘’的童話在沒有任何人創作的情況下、就流傳了出去。那是由那些被‘救了回去’、被綁架的同時也同樣參與了各類殘忍行徑的孩子們,誇張化、美化之後的故事。

    “而他之前所寫的那些童話,反而並沒有流傳下來。諷刺的是,他那些同行因為嫉妒所構造的‘批評信’、內容卻反而是真實的。他自己所寫的童話更接近成人童話,其中有著許多隱喻、辭藻優美,但孩子們的確並不喜歡。因為他們讀不懂。

    “唯一的問題在於……連這種童話都讀不懂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給他寫信、思路還那麼清晰。”

    作為優秀的童話作家,最開始的時候全心全意為了孩子寫作的彼得潘。

    他謀害孩童的經歷、他的末路,最終反而成為了他此生創作的、最優秀的童話。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黑色幽默。

    ……但怎麼說呢。

    羅素有些複雜的看向劣者。

    雖然動機上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劣者某種意義上、也正是一種“彼得潘”。

    永遠不會成長、也永遠不會改變——並非是不懂,而是因為某事而刻意讓自己忘卻。

    劣者對彼得潘的厭惡,除了對“彼得潘”本人、對小時候讓劣者處死惡魔之外,恐怕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劣者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那是自己“最惡的一種可能性”。

    劣者本能的厭惡著、抗拒著那種可能性,因此盡其所能的遠離它。

    但是,這種厭惡本身正說明了他的善性。或者說,他盡力去維持的那種“善”。

    他身上的這種矛盾感,宛如一種謎團。

    如果能見到劣者的父親就好了,羅素心想。

    那樣的話,他就能對自己這位同事有更深的瞭解……更深刻的剖析了。

    這種通過觀察來分析他人,也正是羅素一種不方便與他人分享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