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尚德 作品

308 漸漸顯出下世的光景

    說到提留和統籌,這事有點複雜。

    “三提”,是指村裡邊兒自己留下的資金。

    主要包括有,公積金、公益金和行政費用。

    公積金其實就是村子裡面的公共資產,主要是為了村集體的一些公用設施的修建或者維護的費用。

    比如村裡要建設一個體育廣場,或者村裡要蓋一間圖書館,又或者村裡要建一個老年活動中心等服務全村人的公用設施,就要用到村裡的公積金。

    公益金,主要是用在村裡的公益事業上的。

    比如,慰問村裡的五保戶,老黨員,模範烈士家屬等的慰問金。

    又或者對村裡生活困難的困難戶予以救濟的救濟金。

    行政費用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村裡的幹部以及在村委會工作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用等。

    “五統”,指的是公社或鄉鎮統籌,也叫“鄉統籌費”。

    就是各公社(鄉鎮)向下轄的“鄉辦企業”、“村辦企業”以及生產隊或農民收取的五項資金。

    包括農村教育附加費、計劃生育費、優撫費、民兵訓練費、修建鄉村道路等民辦公助事業費。

    “五統”從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開始實施的。

    這些錢,一部分用到了農民的公共事業上了。

    但是絕大一部分,是用在了國家建國初期“以農養工”這個政策上了。

    建國後,我國之所以選擇了計劃經濟模式,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優先發展工業,建立我們的工業體系。

    而要在一清二白的情況下優先發展工業,就要靠農業扶植工業,也就是靠農業稅收和“提留和統籌”來支援國家發展工業。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那個時候實行市場經濟,分田到戶,農業稅收和“提留和統籌”是要付出很大成本的。

    不說別的,就說收取農業稅和提留和統籌費用,得需要多少稅務人員啊?

    但土地實行大集體經營,稅收和提留和統籌的收取就容易多了,農業稅和提留和統籌的各種費用中直接從生產隊的收入中扣除或提取就是了。

    提留和統籌在大集體時期,的確為國家工業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

    這其實也是億萬農民對國家工業建設的貢獻。

    可以說,沒有億萬農民的付出和貢獻,就沒有我們國家的工業化建設,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強大的工業體系。

    雖然農民付出了很多,但是在大集體時期,老農民們幾乎感覺不到這部分上交款的存在。

    反正那時候大集體,每家每戶只管負責跟著生產隊幹活,至於生產資料如何分配,如何上交稅費,這些都不需要老農民操心。

    等到大集體解散,實行包產到戶,單幹了,本應該上交的提留和統籌、農業稅什麼的,這些稅費,當時是暫停了。

    當時老農民的承包地打下糧食,只要按人**公糧就算完成了當年的稅費。

    交完公糧剩下的,就完全屬於農民自己的了。

    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農民們實實在在品嚐到了改開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