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七十一章從大宋到拜占庭

    整個天下都關注向了西北的戰事,自然是因為有強大的勢力在背後推動這份輿論。

    這個勢力沒有別人,就是學子與市民階層。

    士大夫們壟斷了大量財富,剝削壓榨百姓,這是大宋,或者說整個中原自古有之的弊病。

    陳東在廷議上也直言,這是平息此次物議必須面對的兩個方向之一。

    但讓如今的學生們直面士大夫,    無疑是勉強了一些。

    更加穩妥的方式是,學生、市民們在外部汲取營養和財富,壯大自身。積蓄實力,抹平與士大夫們的勢力差距。然後厚積薄發,在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同時發力,將士大夫們掃入塵埃。

    同時,這也是給士大夫們一個自我革新,    改頭換面的機會。

    不得不承認,    儒家認死理的時候,非常迂腐固執,他們能兩千年如一日的對著一本《論語》,研究論語中每個字是什麼意思。每句話的一千零一種截句方式。從一句沒頭沒尾的話,從中間截取三個字、五個字如何釋義。簡直病態加腦子不正常。

    但靈活的時候,又靈活的不可思議。兼容幷蓄,與時俱進,用盡一切手段滿足於統治者的統治所需。

    現在大宋天子逢朝議、廷議,便談發展,涵蓋農業發展,工商發展,技術發展,學術發展。

    所以包括儒家士大夫在內都在討論儒學應該如何變通,汲取其他學派之所長。

    給儒家幾年時間,儒家經義的主旨忽然變成“鼓勵工商,其命維新”,    趙桓都不會有什麼驚訝。

    雖然這兩句話看起來,跟儒家的一貫主張南轅北轍。

    其實也都是儒家的經典經義。比如“以末致財,    以本守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發展嘛,本來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經義刪刪減減,再從其他地方抄……哦,不,是借鑑一部分內容。

    儒家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在大宋也掀起一場“百日維新”,“靖康變法”。

    關鍵在於統治者需要什麼,儒家經典就可以重新進行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