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十章為江南奠定所有基礎

    聽聞趙桓詢問,楊時恭敬地回道:“官家計算並無差錯。但這結果僅能知曉我大宋糧食略有富餘。若朝廷以此為依據,推行政務,恐怕會與實物相差甚遠。”

    趙桓看了看楊時,這位老臣雖然說的非常含蓄,但意思表達地非常清楚。皇帝你這份數據就是書生意氣式的幻想,屁用沒有, 完全無法用來處理政務。

    趙桓倒也不是很生氣,他從來沒管理過一億人規模的政務,政務經驗不足十分正常,這也是這些老臣們存在的意義。朝廷新政,需要這些老臣以資深經驗來規避一些政策中的不合理內容,減少新政與實際現實的偏離。

    “那計相來跟朕說說,朕這份計算究竟有哪些偏頗之處。”

    楊時說道:“官家計算糧食大概剩餘八億石,臣以為或許並不止八億石,只是這些糧食都被浪費、遺棄了。”

    “遺棄了?”趙桓非常震驚。這可是非常珍貴的糧食!而且規模高達八億石,怎麼會被扔棄了?當這是經濟危機嗎?牛奶、小麥都倒進溝裡。

    楊時繼續說道:“並非官家以為的將糧食成車成車焚燬,而是這些糧食沒有任何意義,自始至終從未進入大宋任何子民眼簾,便已經被浪費。”

    “計相且詳談。”

    “那臣先位官家及諸位相公講一下糧食分佈。我朝良田近十億畝,每畝即便產量兩石,糧食亦在二十億石以上,事實上更遠不止這個數字。但並非平均分佈。”

    “在北方陝西、秦鳳路等地,時常大旱,糧食不足。在河北,黃河不時氾濫成災,千里澤國,無法生產。所以整個朝廷都要指望東南漕運。蓋因二十億石糧食,絕大部分產自東南。”

    聞言,趙桓深刻的點頭,這麼說來,自己之前的理想算法的確大而空泛。

    如果想搞大宋全國的工業生產,那個數據很難提供多少支撐。

    不過如計相楊時所言, 糧食都在東南, 這意味著東南一帶,農業生產力已經略有剩餘,可以解放出人口投入工業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