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六十五章大宋帝鈔

    涉及到貨幣改革,趙桓覺得自己必須強勢干預了。

    楊時雖然有才幹、有經驗、有閱歷,但時代的侷限性,使他的見識還是遠遠不能與趙桓相比。

    讓他主持貨幣改革,他一定還會重鑄銅錢。既浪費財力,又落伍於時代。

    即便在西方,倫敦也在幾百年後就開始使用紙幣了。

    而東方高度發達的經濟,已經給紙幣的流通奠定了充足的基礎。

    大宋四川的交子在當地非常流行。百年後的元朝,國家直接明文規定,紙幣就是官方貨幣。

    從此以後元、明、清三朝都在大力推廣紙幣,明朝的寶鈔、清代的銀票,都盛極一時。

    尤其寶鈔的存在,奠定了大明洪武之治的基礎。

    歷代紙幣最後的崩潰,都不是因為紙幣本身的劣勢。恰恰相反,是因為紙幣造價低廉的優勢,中央朝廷無節制的濫發,使其失去價值。

    反而西方維京後代丹麥發行的克朗就非常成功,經住了近千年考驗。

    究其原因,倒也不是克朗有什麼優勢。他也只是以白銀綁定克朗價值而已。最重要的是丹麥有節制的回收貨幣,並不濫發。

    這使得趙桓這個東方人都對克朗之名有所耳聞。

    於是趙桓對楊時說道:“關於新幣,朕打算效仿交子,發行紙幣,命名為大宋帝鈔。”

    之所以叫帝鈔,是趙桓打算把自己的頭像也印到紙鈔上。

    畢竟誰能拒絕紙幣上印的是自己的頭像呢?

    而且這也能讓百姓清楚自己盡忠的是哪位帝王。

    在紙幣上印頭像可比在金幣上印頭像輕鬆的多,這一點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難處。

    楊時只是一時不能接受整個國家都用紙幣取代所有貨幣,說道:“民間習慣了以文、貫為計量,倉促間怕是難以接受紙幣。”

    趙桓倒是不同意這個看法。封建小農經濟下,前後百年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既然元朝能接受紙鈔,大宋也一定能。況且,很難說元朝經濟能超越如今的大宋。只是人們用紙幣的習慣還未暫時未養成而已。

    趙桓平靜的分析道:“民間並非沒有使用紙鈔的習慣,只是計相併未將其視為正統而已。先不論四川的交子,就只放眼天下,計相以為最接近紙鈔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