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80章 統計人口的手段

    李若水鄭重說道:“圍城日久,餓死者相屬於道,凍死者相枕於屋。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所以臣打算於內城增置,糶粟米場、買柴炭場。”

    趙桓沉默不語,冷眼看了一眼左相梅執禮。

    梅執禮立即主動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說道:“匡世濟民,救百姓於飢寒交迫,此乃當之無愧的善政。正能昭顯官家之寬厚仁心,德被百姓。推行這一善舉,有何可猶豫?”

    有左相帶頭,他門生故吏,以及依附在他身旁的黨羽立即紛紛發生,盛讚此份仁義。

    畢竟這是佔了道德大義,其他人無奈也只能跟著敷衍附和幾聲。

    可這真是一份好提議嗎?

    站在百姓立場,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仁政。

    金軍圍城,又遇大雪連下數日,百姓又冷又餓,東京城內最缺的就是粟米與木炭。

    歷史上太子設立糶粟米場、買柴炭場,令每人粟不過五升,薪不過五斤,售價只有市價的十分之一二,所以前往買米買炭者絡繹不絕,士庶相雜。

    可這對官吏、士人、百姓都是當之無愧的善政,對眼前這些公卿高官們可就未必了。

    每當國難,都是這些人大發橫財的寶貴良機。

    米價、炭價瘋漲,東京城內的財富都流向了這些豪門的地窖。畢竟在這種國難之時,能夠有大量儲存物資拿到市場上賣的也就只有這些頂級公卿。

    大宋養士垂兩百年,風雨飄搖之際,為國家效死的都是底層忠貞士卒,而趴在國家身上吸血的卻都是這些深受國恩的士大夫。

    開封府有能力實現物資戰時配給,每人一次粟五升、薪五斤的背後是文官政府強大的組織力與掌控能力。

    通過戰時物資配給,很快就能統計清楚內城的具體人口數字,包括那些流動人口,流浪戶籍。

    但這有個很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