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 作品

第70章 崇霸尚戰

    趙桓立即斬釘截鐵的拒絕道:“斷然不可。朕希望這支禁軍能夠氣象一新,絕不能沾染禁軍的陋習。”

    岳飛也暗中舒了口氣,這個提議是自己作為臣子不得不提的方案。軍中將領的任命,無論如何都不能出自自己一人,否則軍中豈不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但不代表,岳飛真的就希望禁軍的將領來禍害這支新軍風氣。畢竟禁軍什麼德行,大宋是有目共睹的。

    官家的態度,給了岳飛極大的信心,這支新軍不受禁軍陋習影響,自己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整編訓練了。

    於是岳飛終於提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說道:“臣聞治軍者,無外乎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三軍將士難以悅服;不勤,則軍紀營務,皆廢弛不治。”

    “所以臣以為,若要任命一批武臣,不如公正開明,頒佈統一法度,從全軍將士中選而舉之。”

    “武舉?”趙桓若有所思。

    談到這個詞,岳飛跟趙桓都為之嘆息。

    大宋不是沒有武舉,但是大宋重文輕武、將從中御的風氣下,武舉形同虛設,有宋一代,名臣、名將中無一人出自武進士。

    理想有時候還是要向現實低頭的。

    岳飛說道:“我大宋以文制武,若以武舉選官,難免這些武臣再次被文官所卑侮。臣建議武臣選拔,以文考為主。考《左氏春秋》,以選拔忠義之士,考《武經七書》以選拔優秀將才。”

    這無疑是向現實的妥協。《左氏春秋》也就是《左傳》,是儒家經典。給其作注,是進入文廟的最高標準。

    截止到大明,中原數千歷史中,唯一一位同時進文廟、武廟的人才,西晉名將杜預,就是因為他曾給《左傳》作注,而且後世流行極廣。

    不過這份妥協,趙桓倒不是很牴觸。

    因為趙桓雖然對儒家很有意見,但對《左氏春秋》真的非常讚賞。

    這本書在中原文學史和史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無書能出其右。

    而且他的思想,很難讓任何有大志氣節的中原百姓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