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小羊羔 作品

第556章 統一語言

    二則江河滔滔,沃野千里,居住其地的異於中原的人群社會尚未充分發展,邑落林立,內聚力小,這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楚人選準了主攻方向,施展外交手腕,擴大政治影響,這就是《史記》所說的“熊渠深得江漢間民和”。

    其時,荊山之西是庸國,勢不大卻可後院放火。

    因此,楚從荊山南下掠取江漢揚越和鄂地之先,首行伐庸,以解除後顧之憂。

    取得揚越和鄂地之後,熊渠迅速以其三子分封其處,鞏固獲得的成果。

    熊渠作為楚國國君的時候,是在周夷王之時,也就是三百多年前。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那一句“名言”,還真不是楚莊王創造的,而是他發揚光大的。

    真正喊出這句話的楚國國君是熊渠,這廝連自己的兒子都能一一封王,豈能不算僭越?

    當然,周厲王的時候,熊渠也害怕被周王室征討,所以不得不取消兒子們的王號。

    不過,可想而知的是,楚人對於被其征服的族眾一向是採取羈縻安撫、和睦相處的政策。

    在楚人佔楊越之地以後,揚越人可以繼續在鄂東故地休養生息。

    並保留原有的組織、習俗、自由之身和人格自尊,怡然操著自己的語言——越語,自在地橫楫逐波或從事其它行業。

    “二三子,寡人慾在取締百越各個小國、部族後,推行吳語(雅言),以使各地的語言統一,不知道二三子以為如何?”

    慶忌皺著眉頭說道。

    此話一出,讓在場的一眾公卿大夫都陷入了沉思。

    每個地方的語言,或者說大多數國家的語言,都不盡相同。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不外如是。

    從語言上,漢語主要是由華夏族語而來。

    楚人與華夏的語言有別。

    華夏語為單音節,楚語系多音節,語詞多雙音,如蟋蟀、蚊子、慫恿、扭泥等等,本是楚語,後來已變成漢語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