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349章 第 349 章

    就算你盡心盡力侍弄莊稼,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干得汗流浹背,到了秋天頂多也只能收穫那麼幾石的糧食,除了養活自己一家幾口意外又能做什麼?

    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必要的,你要為朝廷做決策不一定要會審問走丟的到底是誰家的牛!

    六部官員不是大多都是從地方上選拔上來的嗎?御史不也是大都從地方上選上來的嗎?

    只要你知道怎麼選人、知道怎麼把他們放到適合的位置上,不就要多少地方經驗有多少經驗了嗎?

    難道你想練書法還得先學會制筆制墨造紙不成?你只要會挑會用就好!

    文哥兒聽了丘濬這麼一番話,一直很安靜地沒說話。

    丘濬見文哥兒沒聲了,抬眼看著他說道:“怎麼?沒話可說了?你不是一貫很伶牙俐齒嗎?”

    文哥兒理了理思緒,才說道:“一開始內閣也並不是光從翰林院裡選,是天順之後才逐漸有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

    文哥兒也是在上次被楊廷和捅破御史夢想的時候才認真去了解了許多大明官場潛規則。

    以前內閣並不都是單從翰林院選人,如今卻是逐步形成定製,沒入過翰林的一概被排除在外,連被舉薦提名的資格都沒有。

    這短短三十多年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一點。

    連御史的選拔也逐漸開了口子。

    在此之前大部分御史都是從地方上選上來的,至少要有過兩任州縣經驗且政績十分出眾,才有資格調任為御史!

    天順年間卻是曾經直接任用毫無經驗的新科進士為御史,以至於御史的選拔制度逐漸鬆動。

    放鬆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明明御史和知縣都是七品官,為什麼還要先幹兩任苦哈哈的基層工作才去當御史?我有門路我直接當不好嗎?何必自討苦吃!

    連負責監察工作的都察院都開了這樣的頭,別的方面就更不用說了。

    長此以往,讀書人的骨氣與信念會在一次次攀關係求援引中磨滅殆盡,興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莊定山他們那樣掛冠而去,餘下的只剩那些善於鑽研結黨的傢伙。

    等到把持權柄的全是這類人,官場風氣只會越來越差!

    丘濬聽完文哥兒的分析,臭著一張臉說道:“都怪莊定山他們開了壞頭!”

    像他也曾經不受待見、他的意見也曾經沒人願意聽,他棄官了嗎?他請辭了嗎?他還不是幹到七十五歲?

    一個莊定山、一個陳白沙,屬於丘濬每次提起來都要辱罵他們帶壞當代年輕人的存在。

    這些年來有人舉薦他們說應該重新起用,丘濬那是一概當做沒看見的。

    說棄官就棄官,說回來就回來,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

    且當一輩子的隱士去!

    文哥兒道:“也不是他們先起的頭,古時不就有殷亡以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傳說嗎?”

    華夏的隱士文化是源遠流長的。

    傳說寒食節和“足下”這個稱呼就起源於晉文公時期的隱士介子推。

    介子推早年跟著晉文公逃往外國,一直忠心耿耿,甚至割自己的腿肉給晉文公充飢。

    等到晉文公歸國後開始封賞功臣,介子推看著滿朝上下全是邀功求進之人,甚至連那些啥事沒幹的人也巧言令色討封賜,整個都城儼然成了烏煙瘴氣的名利場。

    介子推便失望無比地帶著自己老母親悄然離開、隱遁山林。

    晉文公發現介子推走了以後十分懊悔。

    為了逼出隱居的介子推,晉文公一把火把山給燒了!

    結果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木而死。

    晉文公悲痛之下取了段燒焦的木頭做成木屐,每次一低頭就看著它流著淚傷心地說:“悲乎,足下!”並表示以後介子推的忌日全國禁火。

    看看別人,只要對君王和時局感到失望,說不出山就不出山,哪怕被燒死都堅決不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