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五百二十六章 遼難運河

 
“而這裡資源不說孕育帝國,但至少能孕育高句麗一樣的頂尖王國。

 
這樣王國在大唐興盛時自然無所謂,但只要大唐衰弱,而這王國又正好在興盛之時,那怕會重現五胡亂華的景象。

 
就以高句麗而言,若再出一個高句麗一樣的國家,而中原又類似五胡亂華時期,卻是誰也不知道我們華夏文明是否會被對方毀滅!”

 
“魏王有心了!”杜如晦聽到李泰的話,目光不由銳利起來。

 
就算李世民此刻的目光都變得深邃了幾分。

 
隋朝才剛覆滅,大唐也是在貞觀時期,李世民也只是要收服華夏的統一土地,所以對上高句麗,原本不覺得什麼。

 
但現在聽到了李泰的話,頓時明白的確需要加強與幽州以北的聯繫,就算不能如同蜀地徹底的被中原文明消化,但也必須要把這裡控制起來。

 
“所以,這是政治上我們大唐必須要控制這裡的理由,掌控了這裡與蜀地,便是給中原文明插上雙翼,才能真正騰飛!”李泰沉聲道。

 
說實話,大清雖然很被現代人嫌棄,包括作者也覺得大清很爛,但無可否認大清對現代華夏在版圖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是保留了青藏高原這世界屋脊,讓華夏對待印度甚至中西亞地區能處於絕對地理強勢。

 
二就是讓東北亞文明與中原文明徹底的融合,讓東北不僅是法理上,還是習俗上都真正成為了華夏的領土,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本來有第三點那就是蒙古融入華夏的,但蒙古現在分成內外蒙古了,所以這略有瑕疵。

 
但不論怎麼說,前兩點讓現代的華夏都有幾分受用不盡。

 
尤其讓東北亞文明與中原文明徹底融合,這讓外國人想要分裂華夏時,都只能選擇邊境勢力,而不直接以東北作為突破口進行挑撥分化,像分裂印度一樣去分裂華夏。

 
如果沒清朝的話這是真有可能發生的,因為中原文明與東北亞文明,至少在明朝時都還沒完成融合。

 
因為明朝說到底還是天子守國門,說明在大明的意識中,東北這土地並不屬於漢人,至少漢人不是直轄統治,頂多算羈縻。

 
這也是清朝雖被國人各種嫌棄,但就作為華夏最後的封建帝制王朝,他並不算全無作用。

 
民國時期,先賢選擇讓滿清體面退場,而不是直接推翻,也說明先賢發現並認可清朝的貢獻,讓華夏有了繼承這些地方的法理,而不僅只是出於純粹的軟弱與妥協。

 
從此,華夏不僅僅是漢人的華夏,更是華夏人民的華夏。

 
“既然如此,除了政治上的理由,那魏王就是有其他的理由了!”杜如晦繼續問道。

 
“嗯!”李泰點點頭說道,“這條運河能讓它成為我們大唐瞭解幽州東北的觸手,引導同化當地的民族成為我們華夏一員以外。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的學員在難水以北發現了一片黑色的土地。

 
我把這些土壤拿過來研究了一下,覺得我們大唐糧食每畝突破五石的指望就全靠它了!”

 
“等等,魏王您說什麼?!”眾人聽到李泰的話一時之間難以相信!

 
在場的幾個人此刻都有幾分的目瞪口呆,甚至就算是李世民都不由自主的站了起來。

 
此刻李世民一字一句的對李泰說道,“青雀,你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

 
“我在難水以北發現一片很特殊的黑色土壤,經過我初步研究,這土壤肥力有些驚人。

 
現在的作物種植在裡面,必然會大量增產。

 
每畝三石到三石半的小麥,說不定能在不休耕的情況下每年每畝能收五石左右!”

 
李泰很認真道,“我想以我農業學府創始人的身份,應該能做這個擔保!”

 
“這土地有多大!”李世民的目光已經帶著幾分血絲了,彷彿想要把李泰吞下來!

 
“不知道,但就現在勘測,想來這面積應該比蜀地大吧!”李泰很從容道。

 
“這遼難運河(遼水松花江運河)必須要建!天予不取,必遭天譴!”就算杜如晦也果斷叫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