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八百六十四章 遺照

按道理這裡屬於黔州,就算有成績也和四表舅這蜀中的幹部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可是四表舅當年還是將手伸到了這裡。

在鄉親們口中,蘇秀才走路都帶著風,那股子精氣神和一般人就不一樣。

不光農活在行,就連打獵隊的“老把子”都服氣得很,用他的話說,這娃子跑山打獵,都能當狗用!

剛好老把子還是大隊長他爹,這就只能文送,不能武攆。

最終大隊捏著鼻子,把學校建立起來了。

從此之後,天鵝鄉的娃子們在這裡讀完小學後,有的還會去虎頭鳳鳴跟讀初中,再回習水讀高中。

得知周至是蘇秀才的表外甥後,鄉親們紛紛出來把他們圍了,這邊打聽蘇秀才的情況,那邊已經推起了豆花煮起了臘肉,不吃一頓飯休想下山了。

這種情況就是村裡人接待貴客的方式,周至在送外婆會大井鄉的時候就遇到過一次。

只不過這次僅憑四表舅表外甥的身份就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是有些讓人沒想到的。

再經過仔細瞭解,這學校直到現在都還在,現在的老師已經換成了拿縣裡民辦教師津貼的中年人。

假期裡邊老師們都不在,鄉老們帶著周至一行人參觀了教室,教研室,還有一間是住校生的大通鋪間。

條件是非常艱苦,但是老鄉們卻很滿意了。

後世曾經在網上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就是猶太民族是最重視教育的民族。

周至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全世界最重視教育的民族應該是中華民族才對。

有多少民族的家庭,教育費用在家庭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能夠比得上中國家庭?

這類文章最喜歡使用的證據,就是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來說明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

而中國人一個都沒有,所以中國人在教育上是失敗的。

這個話其實根本就不堪一駁,周至就想要問一句,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獲得諾貝爾獎的男女比例非常懸殊,差不多每十八位男性才會有一名女性,是不是也說明男性和女性在西方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異呢?

很明顯是站不住腳的。

同樣的道理,還有一類著名的“反思黨”,號稱中國應該感恩西方,因為奠定現代科技的任何一門學問,全都是西方的成果,都沒有東方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