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二十一章 大邑窯


  “邢窯是初唐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場。後逐漸發展鼎盛,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唐以後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唐和其後五代戰亂,邢窯瓷器生產量迅速下降,最後走向了沒落。”

  “但是它的工藝,卻也因為戰亂,隨著窯工們的四處流散而帶向了各個地區,最終形成了諸多的窯口。”

  “到了北宋,邢窯仍進貢白瓷,從已經掌握的宋代瓷器的質量來看,產品質地、色澤多發黃,但做工還算精細,有邢窯嚴謹的作風。”

  說到這裡,張老輕輕釦了扣盤子:“從這聲音便聽得出來,這個磁盤胎薄質堅、盤底刻蓮花紋,釉色呈現一種微微帶有粉紅的牙白色,底部露胎,胎土為黃泥燒出的紅褐色,外面覆蓋兩層白泥裝飾土,胎土淘洗潔淨,雜質少,個胎很細,而且白度比較高,上了一層透明釉以後,反映出來的顏色已經很白了,與陸羽對邢窯“如銀”,“類雪”的形容相似。

  “可是後來還有很多白瓷窯口燒造的瓷器啊,如何不會是後彷呢?”

  “後彷也要合乎章法。”周至笑道:“白瓷在邢窯之後的窯口,出名的有宋代定窯白,元代卵白,明代永樂甜白,德化象牙白。”

  “其中定窯白瓷胎體潔白,質地結實,釉色潤澤如玉,白中微微閃黃。在使用匣缽的基礎上又創造了覆燒技術,提高了瓷品的產量,但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垂釉現象。”

  “包括刻花,定窯刻花有刻花裝飾者,紋飾線條粗獷有力;有劃花裝飾者,線條纖細流暢。表現要比現在這個碟子表現的成熟。”

  “而元代卵白釉瓷是jdz窯創燒的白釉瓷的統稱。底款一般有樞府銘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樞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體一般比較厚重,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恰似鴨蛋殼色澤,故稱‘卵白’。明顯與這個小盤子的風格不符。”

  “而明德化窯的純白釉,釉色特別純淨。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倒是與這個小碟子的釉色相近,但是德化窯乃是白胎,與唐宋瓷器的胎質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