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百七十七章 前緣

 王樂梅雖然是文物局出來的,也只知道澄心堂紙歷朝歷代都在彷造,但是多少研究者終其一生都難得碰到一種,能夠像周至這般斷言這個祖刻本包含了三種澄心堂紙,這等功夫怕是國內都沒幾個人能夠一眼斷言。 

 殊不知周至對這東西實在是熟悉得不能太熟悉了,家中就收藏這一沓的南唐澄心堂紙,在修復《坐龍圖》和《籌筆驛詩》的時候,順便對南唐澄心堂紙也有了深刻的研究。 

 而剩下的幾幅宋畫,幾乎都是用在北宋時期復原出來的潘氏澄心堂紙作為底本。 

 剩下的就是明代和清三代彷造的澄心堂紙,有了上兩種的底子,明代彷品蜀大古籍修復研究室裡就有不少,清代的啟老和王老家中都有收藏,他們送給周至的法書便是用那樣的紙書寫的。 

 周至現在輕輕翻動著貼冊:“墨拓的用紙,是南唐澄心堂紙,紙質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用白芨水炮製後,便是最好的拓印用紙。” 

 “但是南唐澄心堂紙在北宋時期都已經過於珍貴,因此除了這一版祖刻本,採用南唐紙以外,宋代後來的版本都沒有再採用過。” 

 “除了鏡心是南唐澄心堂紙以外,這四本貼子在清代被精心修復過。” 

 “表背能夠不重新揭表的,基本都保留了原狀,這些用的是潘谷發明的宋代澄心堂紙;” 

 “需要揭表修復的,表背用了清代彷造的武殿澄心堂紙,這種紙康熙朝出得最多,存於武英殿內,故而也被稱作武殿澄心。” 

 】 

 “那這三種紙,各自有什麼特徵和區別呢?”東西雖然被李啟嚴收藏了幾十年,但是對於這方面的造詣研究,也不敢說達不到周至這樣的程度,就連臺島和島國的專家,也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監測,知道這帖子用紙分別來自宋代和清代。 

 南唐和北宋時間間隔太短,當時的機器甚至都沒有能夠監測出來。 

 “澄心堂紙的構成主要是楮和繭,還有一些麻料。”周至解釋道:“總體來說,就是隨著年代的推移,工藝越來越精,楮絲會被加工得越來越細。” 

 “而反過來,人們在不斷對蠶種進行篩選,導致蠶繭越來越大,蠶絲自然也就越來越粗。” 

 “還有一條就是棉纖維的加入,”周至說道:“明代以後的彷品,為了堅固柔韌性,加入了一些棉纖維,這個在南唐紙和潘氏紙裡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