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二十八章 名畫



“因為夫人蕭瓊的關係,蔣兆和一家得以在勝利初期回到北平,而妹妹蔣萬琦是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她與家人團聚之時已經是四六年的夏末。”

 

“抗戰八年,蔣萬琦逃難八年,四個孩子裡邊,最後只剩下蘄春的大兒子還活著,歸家的時候,瘦得只剩下一個骨架子,髒兮兮的,還得了傳染病。”

 

“《還鄉》中這個男孩,就是以畫家大外甥迴歸時候的形象為寫照,深刻表現出蔣兆和的悲憐、同情、親憫、關愛之心。”

 

“飢寒交迫我彷徨,何時到家鄉?《還鄉》的背後,是千百萬難民的呼聲載道,是中國一段慘痛至極的歷史。”

 

“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地位當在徐悲鴻之上。”周至輕輕地說道。

 

“徐悲鴻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從畫風就能看得出來。”費觀說道:“不過徐悲鴻的寫實主義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而蔣兆和的寫實主義,就滿是現實主義色彩。”

 

“傳統中國話追求的是恬淡含蓄,氣韻暗藏,直到徐悲鴻開始有了突破與改良,但是現實題材的作品,也只有《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當然了,還有支持抗戰而作的代表性作品《愚公移山》。”

 

“到了蔣兆和這裡,現實主義題材人物畫卷,才進入了集大成期,從領袖到工人,從老知識分子到農村小孩,無一不是畫家筆下生動的形象。”

 

“他的畫風成型,我們認為就是從這幅《二哥出川》開始的。”

 

“這是創作於三八年的作品?”周至問道:“出川組軍,我記得是在三七年八月。”

 

“是的,之後就是三百萬川中子弟,奔赴沙場。”

 

畫面裡是川軍即將出發前,親人簇擁送行,眷戀不捨的情形。

 

畫面背景是街巷和無數出發的身影。主題是蔣兆和的一貫風格——群像。

 

川軍二哥帶著英式鋼盔,穿著布軍服,武裝帶,揹著棉被包,肩背長槍,扎著綁腿,穿著的卻是草鞋。

 

形容瘦削,臉上一副著急出發的神情,卻被身前一個穿著補丁衣服的小女孩,眼巴巴地拉住水壺帶子,二哥雖然著急,卻又不忍心責備,只好對著邊上的大人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