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七十七章 誠心正意


  吟誦到這裡,周至忽然想起了後世網上的一個科普帖,或者說一個笑話。

  這裡的“坐如屍”,可不是屍體的意思,而是“屍子”。

  屍子,是在祭禮上穿上祖先服裝,代表祖先接受後人獻祭的高級祭司。

  所謂“古之祭也必有屍”。

  後世那個所謂的“科普帖”,連這個屍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懂,邊說周人的祭禮上用屍體獻祭,這就是周代行人祭的最好證明。

  然後還有一波不明真相的讀者在下面回帖高喊發帖老師牛牛牛。

  而事情的真相,恰恰是《周禮》取消了人祭,在《三禮》的制度當中,祭禮上所使用的,都是牲畜、家禽、野味、五穀,沒有人。

  雖然人殉這一陋俗在其後並沒有被根絕,然而周人已經用明確的殿章制度,標明其“於禮不合”,是應當被批判的行為。

  這就是《三禮》劃時代的意義,毫無疑問相比動輒以千人殉祭獻卜的商王朝,文明又發生了巨大的進步。

  周至剛剛背誦的,就是《三禮》當中最重要的一篇——《禮記》。

  《三禮》託言為周公所作,書中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

  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

  看上去是這樣,然而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其實跳出來看,這部著作不管是不是周公所作,但至少也是後人收集整理的周代制度和思想理論。

  因此《三禮》,其實還可以理解為周人用來對抗商王朝的思想武器。周至認為,這也是周人最終能夠推翻商王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