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七十二章 觀音崖


   挑揀了一帆布包的東西讓恆法拉上崖頂,繩子重新拋下來之後,周至也拿卡扣卡上,打上攀援結,開始上崖。

  走到縫隙底部,扶著崖壁往上攀了一定位置後,選取到能夠身子靠著縫隙這邊,伸腿能夠抵住縫隙那邊,將身子固定在崖上的深度,開始攀登作業。

  這個動作有點像豎直的蛙泳,先是收腿,分腿,固定好後直身,分臂撐住,然後再次收腿分腿,就這樣像個樹蛙一樣爬上懸崖。

  除了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這樣的崖壁攀爬起來其實算是輕鬆愉快,隨著視線的升高,縫隙外的景色也在漸漸發生變化,從樹林下的隱蔽,漸漸抬升到和樹冠平齊,然後有超過樹冠,見到照射在樹冠上方的強烈陽光,直到視線越來越開闊,能夠看到整片山谷的壯觀景色。

  當然從這裡看,視線只能看到一個縫隙的側面,另一面是大懸崖的崖壁。

  紅色的砂石上很難附著植物,除了一些崖上吊落下來的長藤,和石窩處少量的石斛和蕨類外,就是赭紅石壁上過水出覆蓋著的地衣,讓這面大懸崖上似乎被神秘的大手寫了一些不可解讀的天書文字。

  這樣的視線遮蔽對人的心理保護是有很大好處的,雖然已經身處離地面十多層樓高的高度,但是周至心裡的安全感十足,甚至還有閒情逸致欣賞景色。

  石縫裡頭有些可以避雨的石簷和石窩,當週至攀登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就發現這些石簷和石窩被改造過了,多了不少的泥盞。

  每一個泥盞都是一個燕子窩,不過大多數都已經空了,只有極少數裡還有幾個黑色頭頂白色下巴的腦袋,好奇地探出來看著周至,不住地吱吱喳喳。

  現在是農曆七月,大部分的小燕子們已經長大,可以離巢覓食了。

  快到懸崖頂部的時候,縫隙開始變寬,不過好在就好像觀音的頭頂那樣,供攀爬的坡度開始變緩。

  周至發現一些“腳巴窩”,證明很久以前這裡就有人來光顧過,而且還將之當做一個居住時間不短的庇護所,花心力打造了一下。

  川滇黔交界之處的莽莽群山,茶馬古道沿途,這樣的地方還不知道隱藏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