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五章 仿品


  蜀中畫派,講究一個“秀潤之風,溫潤之氣”,這在青綠金碧山水、工筆人物以及工筆花鳥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種傳統氣韻和功力,是北派、海派、長安、嶺南等地畫家所達不到的。

  等到再過十多二十年,當傳統文化迴歸,成為時代主題之後,這一大批從蜀中出去,帶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畫家的作品,在文化拍賣市場上屢創佳績。

  當然了,唐代畫家如吳道子,李思訓的畫作,是不可能出現在工美的,不過工美依舊收集了大量託名唐宋名家,其實是由後世畫家完成的仿摹之作。

  這些畫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明,這些當年水平極高的“贗品”,到如今都成了價值不菲的珍品。

  別看周至如今已經可以號稱百萬富翁,在面對這樣的畫作時,依舊能夠感覺到涼風嗖嗖的,荷包空空的,腦瓜子嗡嗡的。

  二十萬美金一幅的價格,擺明了就不是用來交易,而是用來顯擺的鎮館之寶,沒有冤大頭願意出手。

  古畫和古瓷一樣,在真正行家的眼裡,其實是很難出現誤判的,因為可供尋真的線索實在是太多了。

  就拿古畫來舉例,僅僅分析作畫的絲絹,就包括織法,絲徑,目數,染法,礬法……裡邊就是無數的門道。

  除此之外,包括裱褙、用宣、綾布、畫軸……也是一堆學問,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

  之後才是用墨、印泥、色料、之後才是畫家的技法、書法、印章、題跋、藏家題跋、用印……又是一大堆的學問和特徵。

  所有的這些東西,每一個細節,都要完全符合,才能算是合格的仿品。

  可能嗎?幾乎不可能。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那個時候的絲絹,其粗細程度和現在的蠶絲就已經不一樣了,而且還有碳十四鑑定這樣的先進技術,否則你就必須手裡有真正的宋絹存在,你才能夠仿得出真實的“宋畫”。

  很多小說、電視劇、甚至鑑定節目,常常有專家打眼的情節,其實發生的概率很小,一般都是專家過於自信,省略了一些常規查驗手段,因疏忽而導致的失誤,不是什麼常態。